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05:0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拉开了序幕,我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民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的代际更替基本完成,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社会转型、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追求,虽然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但是幸福却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人们越来越关注幸福,近年来,全国上下展开了幸福大讨论,政府和国民都在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能够实现幸福。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诞生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生活的是否幸福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能否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观问题是各国意识形态史上都没有经历过的重大课题。在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现状如何,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幸福观是本文调研的主体内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本文的写作初衷。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合肥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观和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现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论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基本问题研究
一. 城镇化的内涵与背景
二. 新生代农民工与幸福观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的内涵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与城镇化的内在关联
(一) 城镇化是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观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二章 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现状分析
一. 调查概括说明
二. 调查样本分析
(一) 基本情况
(二) 调查内容的主体部分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现状主要特征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一) 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 存在一定的拜金主义倾向
(三) 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感悟幸福的能力偏低
第三章 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制度障碍
(一) 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二) 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三) 保障性住房制度尚不健全
(四) 就业制度存在壁垒
二. 社会融入认同困境
(一) 城市未形成健全的融合网络
(二)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
(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明确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不强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乏
四. 自身因素
(一) 自身观念限制
(二) 价值判断不准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对策
一.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的意义
(一)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路径
(二)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二. 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对策
(一) 优化社会体制,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二) 加强社会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四) 注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教育,增强自身创造幸福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的中国特色[J]. 胡鞍钢. 商周刊. 2013(06)
[2]农民工幸福观调查与分析——以浙江台州为例[J]. 陈昌兴,李俊奎. 调研世界. 2011(09)
[3]80、90后农民工的幸福观[J]. 王焕举. 法制与社会. 2010(19)
[4]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 杨春华.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03)
[5]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 长子中.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03)
[6]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新探索[J]. 王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6)
[7]对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幸福观调查[J]. 李志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
[8]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 温铁军,温厉. 中国软科学. 2007(07)
[9]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512名农民工为例[J]. 章洵. 社会工作. 2007(05)
[10]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与对策[J]. 辜胜阻,郑凌云,易善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1)
博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D]. 黄丽云.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D]. 汪冬梅.山东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D]. 庞翼平.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家庭关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陈晓菁.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D]. 肖亚鑫.山西财经大学 2011
[4]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D]. 马前广.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5511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论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基本问题研究
一. 城镇化的内涵与背景
二. 新生代农民工与幸福观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的内涵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与城镇化的内在关联
(一) 城镇化是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观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二章 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现状分析
一. 调查概括说明
二. 调查样本分析
(一) 基本情况
(二) 调查内容的主体部分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现状主要特征
三.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一) 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 存在一定的拜金主义倾向
(三) 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感悟幸福的能力偏低
第三章 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制度障碍
(一) 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二) 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三) 保障性住房制度尚不健全
(四) 就业制度存在壁垒
二. 社会融入认同困境
(一) 城市未形成健全的融合网络
(二)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
(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明确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不强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乏
四. 自身因素
(一) 自身观念限制
(二) 价值判断不准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对策
一.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的意义
(一)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路径
(二) 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二. 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对策
(一) 优化社会体制,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二) 加强社会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四) 注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教育,增强自身创造幸福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的中国特色[J]. 胡鞍钢. 商周刊. 2013(06)
[2]农民工幸福观调查与分析——以浙江台州为例[J]. 陈昌兴,李俊奎. 调研世界. 2011(09)
[3]80、90后农民工的幸福观[J]. 王焕举. 法制与社会. 2010(19)
[4]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 杨春华.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03)
[5]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 长子中.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03)
[6]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新探索[J]. 王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6)
[7]对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幸福观调查[J]. 李志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
[8]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 温铁军,温厉. 中国软科学. 2007(07)
[9]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512名农民工为例[J]. 章洵. 社会工作. 2007(05)
[10]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与对策[J]. 辜胜阻,郑凌云,易善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1)
博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D]. 黄丽云.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D]. 汪冬梅.山东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D]. 庞翼平.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家庭关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陈晓菁.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D]. 肖亚鑫.山西财经大学 2011
[4]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D]. 马前广.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5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3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