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日本自民党和台湾国民党派系的结构功能比较

发布时间:2021-08-11 16:22
  一个国家(地区)政党制度的确定以及实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特征。自民党和国民党都曾作为本土最大的政党,其发展历程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两党都曾是本土的独大政党,并且都带来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两党内部都存在突出的派系斗争,两党也都面临着来自其他政党的挑战和威胁。但若着眼两党目前的发展形势则可以发现,自民党在日本仍占据着独大的地位,日本本土目前不存在可以和自民党相匹敌的政党。而在台湾,则出现了能和国民党相匹敌的民进党,且国民党的势力大不如前。本文针对两党目前发展前景的不同,从政党内部的派系结构和功能角度说明两党不同的派系运作模式对两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横向结构上来看,自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关系较为缓和,派系之间的合作要多于派系对立,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民党个派系的势力悬殊小,要想维持自民党政权需要集中力量才能得以实现;而国民党内的派系严重对立,甚至出现了党内分裂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党内派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从纵向结构上来看,自民党的中央与地方派系是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为地方议员需要派系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支持;而国民党由于历史原因,它与地方派系之间的关系因...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日本自民党和台湾国民党派系政治的形成
    第一节 日本自民党派系政治的形成
        一、自民党派系政治的演进
        二、自民党派系政治存在的基础
    第二节 台湾国民党派系政治的形成
        一、国民党派系政治的演进
        二、国民党派系存在的基础
    第三节 两党派系政治的可比性
        一、发展历程相似
        二、存在基础相似
第二章 日本自民党和台湾国民党派系的结构比较
    第一节 派系纵向结构的差异
        一、派系与政党关系的异同
        二、中央派系与地方派系关系的异同
    第二节 派系横向结构的差异
        一、中央各派系间关系的异同
        二、地方各派系间关系的异同
第三章 日本自民党和台湾国民党派系的功能比较
    第一节 利益表达功能的差异
        一、派系内部利益表达
        二、利益集团利益表达
    第二节 执政运作功能的差异
        一、权力分配功能
        二、政策制定功能
        三、政权稳定功能
    第三节 政党发展功能的差异
        一、政治资金的筹集
        二、人才甄选与培养功能
第四章 政党内派系有效运行的结构功能机制
    第一节“恶”的派系与“善”的派系
        一、“恶”的派系
        二、“善”的派系
    第二节 政党内派系有效运行的机构机制
        一、派系规模
        二、纵向结构机制
        三、横向结构机制
    第三节 政党内派系有效运行的功能机制
        一、派系对内功能机制
        二、派系对外功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成因及特征[J]. 吕耀东,姜红.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01)
[2]派系政治的内涵与特征探究[J]. 吕承文.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3(04)
[3]台湾地区两大政党内部派系结构的比较研究[J]. 林冈,李振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03)
[4]派系政治的成因及改造路径[J]. 吕承文.  领导科学. 2012(32)
[5]国民党改革:问题与前景[J]. 童立群.  台湾研究. 2011(01)
[6]台湾政党再次轮替的深层原因[J]. 林冈,储俊庚.  台湾研究集刊. 2010(01)
[7]三十年来日本的政治转型与政党体制变化[J]. 李寒梅.  国际政治研究. 2010(01)
[8]自民党派阀政治的基本特征[J]. 王屏.  日本学刊. 2010(01)
[9]解析“台湾民主”的困境[J]. 许开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4)
[10]组织中的派系斗争及其控制[J]. 汤灿晴,董志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05)

硕士论文
[1]自民党派阀政治的演变及特征[D]. 孟睿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2]论日本自民党的“派系政治”[D]. 杨绘荣.山西大学 2007
[3]论九十年代台湾政党政治[D]. 曹芳.首都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36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36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e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