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憩者感知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真实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游憩者感知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真实性研究
【摘要】:三十多年来,真实性这一概念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旅游界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随着真实性理论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开始将真实性理论应用于民族旅游、遗产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研究。目前,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正处于改造、修复及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改造、修复及旅游开发对历史街区真实性的影响,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选取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作为案例地,从游憩者的感知角度探讨历史街区类真实性问题。 本文在分析真实性理论的相关文献以及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真实性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真实性研究文献;(2)对本文研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3)对研究区域的历史沿革、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4)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四象限方法,通过提取公因子得出真实性感知的各个公因子得分函数并构建真实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游憩者满意度,结合四象限分析方法和建构主义真实性的旅游情形框架,提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真实性感知要素的序列改进方案;(5)基于上述分析及深度访谈内容,提出了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类旅游地的真实展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真实性 历史街区 游憩者 三坊七巷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928.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录6-9
- 绪论9-21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意义9-10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7
- 2.1 国外研究综述10-14
- 2.2 国内研究综述14-17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7-21
- 3.1 研究内容17-18
- 3.2 研究方法18-20
- 3.3 研究技术路线20-21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21-27
- 1 相关概念21-22
- 1.1 真实性21-22
- 1.2 历史街区22
- 2 相关理论22-27
- 2.1 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22-24
- 2.2 符号互动主义24-27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27-35
- 1 区域概况27-28
- 2 历史沿革28-31
- 2.1 三坊七巷的起源及发展脉络28-29
- 2.2 近现代以来的发展与变化29-31
- 3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31-34
- 3.1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区位剖析31
- 3.2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31-34
- 4 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34-35
- 第三章 游憩者对三坊七巷感知的调查研究35-87
- 1 数据来源及问卷调查过程35
- 2 游憩者样本描述35-55
- 2.1 游憩者样本特征分析35-45
- 2.2 游憩者对三坊七巷民居及建筑的评价45-49
- 2.3 游憩者的文化、真实性体验与评价49-52
- 2.4 游憩者对三坊七巷的评价及未来发展的展望52-55
- 3 游憩者感知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真实性量表分析55-68
- 3.1 真实性量表的科学性检验55-57
- 3.2 真实性因子分析57-68
- 4 游憩者感知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满意度量表分析68-80
- 4.1 满意度量表的科学性检验68-69
- 4.2 满意度因子分析69-80
- 5 游憩者对三坊七巷感知的真实性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80-87
- 5.1 各指标真实性与满意度的均值差异分析80-82
- 5.2 游憩者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对比研究82-87
- 第四章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策略87-93
- 1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改造与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解析87-89
- 1.1 "原住民"的大量外迁,"空壳化"现象凸显87
- 1.2 南后街——"土"与"洋"的博弈87-88
- 1.3 各利益相关者在三坊七巷的共建中权责不明确88
- 1.4 历史街区的修复中重物质而轻非物质88
- 1.5 文化氛围单薄,而商业气息过盛88-89
- 1.6 营销误区:南后街就是三坊七巷89
- 2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89-93
- 2.1 新居民的引入,重在传承文化与精髓89
- 2.2 以传统商贸为主,外来商业业态锦上添花89-90
- 2.3 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历史街区共建90
- 2.4 历史街区的保护在于物质与非物质、静态与动态两手抓90
- 2.5 打造文化氛围浓郁的商贸街区90-91
- 2.6 坊巷与南后街营销的主与次91-93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93-99
- 1 研究结论93-95
- 2 特色与创新95-97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97-99
- 附录199-103
- 参考文献103-109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9-111
- 致谢111-113
- 个人简历113-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栋;;梁遇春:来自三坊七巷的散文家、翻译家[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檀东榕;;文化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以“三坊七巷”为例[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5期
3 凌明英;;浅析长沙太平街所蕴含的城市文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侯琼;陈继军;;历史街区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浅议——以浙江临海紫阳街区为例[J];美术界;2011年06期
5 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J];城市观察;2011年03期
6 张晓乐;文剑钢;刘强;;江南水乡景观形象探析——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观察;2011年03期
7 游友基;;林纾与三坊七巷文化名人的交往[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张蔚萍;杨豪中;;西安顺城巷周边环境改造研究[J];飞天;2011年12期
9 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旅游区规划研究[J];中国名城;2011年07期
10 ;哲思妙语[J];新一代;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星;阴炳成;陈富昱;;历史街区交通规划对策研究——以五大道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匆匆;李昀松;;汉口原租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例研究——以武汉汉口黎黄陂路历史街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娄佳;娄耸;;历史街区的建筑修缮与环境整治规划研究——以长春市人民大街(火车站至胜利公园段)历史街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刚;王唯山;;基于传统消防功能再生的历史街区消防问题研究——以厦门旧城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蒲亚鹏;申毅;刘勇智;;历史街区低碳治理的探索与创新——以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低碳治理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6 赵要伟;王昊昱;;长春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与公众参与[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阳;;保护北京历史街区的当务之急[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8 池伟;;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海燕;;南华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多样化设计策略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芳;张波;;基于轨道交通的城市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霁翔 国家文物局局长 本报记者 杨雪梅 整理;历史街区,要保护不要“打造”[N];人民日报;2011年
2 周典 邢新建;国家文物局领导考察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N];中国文物报;2011年
3 记者 林侃;三坊七巷将试行设立我国首个社区博物馆[N];福建日报;2011年
4 记者 吕路阳 实习生 王元锴;三坊七巷全力冲刺申报世遗预备名录[N];福州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顾志法 徐晓鹏 吴为 记者 张伟达;七个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今天公展[N];杭州日报;2005年
6 记者 徐行翔;两大历史街区旧貌换新颜[N];嘉兴日报;2005年
7 耿联;对历史街区与老街实施保护刻不容缓[N];新华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丁敏帅;三坊七巷保护驶入数字化车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通讯员 杨晔城;创建文明城市 经营历史街区[N];绍兴日报;2010年
10 周代红;百年烟台街开始走向理想的现实[N];大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卫华;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D];暨南大学;2010年
2 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同济大学;2007年
4 刘庆;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邓文河(Dang Van Ha);河内城市环境敏感区保护与恢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吴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兰巍;设计·技术·评估[D];天津大学;2009年
9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10 赵秀敏;杭州城市景观网络化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伯宁;滨水风景区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与更新[D];湖南大学;2010年
2 万方;南昌万寿宫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景观改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宋妍;哈尔滨市道外区历史街区街道景观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廖源;杭州市中山南路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及其使用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斌;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多样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洁;西安市莲湖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李大鹏;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公园改造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场所精神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唐秀丽;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10 谢文兴;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25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52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