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本文关键词:区域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摘要】:区域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南部非洲、南亚、东亚、东南亚4个地区及若干重大区域研究项目如LBA、AMMA、MAIRS及ProMed等典型案例研究表明:区域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区域的实验、模拟、分析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有效方法。区域研究应关注:陆地表面过程、海岸带的陆—海相互作用过程、区域气候变化过程等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作用;区域边缘现象、阈值与突变问题;区域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有序适应等。有必要制订国际区域研究计划,实施地球系统的区域观测,建立区域研究的集成新方法、区域实验与尺度转换方法,建立基于数理基础的区域地球系统模型和数值模拟等新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区域研究 全球变化
【分类号】:K901;P467
【正文快照】: 大量证据表明,地球系统正在发生行星尺度上的重大变化。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以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影响甚至主导着地球环境及其运行的许多方面,其幅度、空间尺度以及速率是前所未有的,它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战争、贫困、疾病等灾难一样威胁着人类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笃正,符淙斌;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J];大气科学;1994年04期
2 叶笃正,符淙斌,董文杰,温刚,延晓冬;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3 叶笃正,符淙斌,季劲钧,董文杰,吕建华,温刚,延晓冬;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4 安芷生,符淙斌;全球变化科学的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5期
5 叶笃正,符淙斌,董文杰;全球变化科学进展与未来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6 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7 葛全胜,陈泮勤,方修琦,林海,叶谦;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李家洋,陈泮勤,葛全胜,方修琦;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9 叶笃正,季劲钧;迎接大气科学发展即将到来的新飞跃[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10 符淙斌,安芷生;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耀闯;周旗;;宝鸡山区居民的旱灾认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2 郁耀闯;周旗;徐春迪;;不同地貌类型区农村居民的灾害感知差异分析——以陕西省宝鸡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3 高蓉;张燕霞;石圆圆;陈少勇;;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王江山;;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5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6 杨艳娟;任雨;杨德江;刘淑梅;李明财;;1951~2008年天津市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徐文龙;南极月;冷宏杰;宋德军;;北安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8 胡利平;乔艳君;刘晓强;安晶;李建国;;天水优质花牛苹果气候资源评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9 王位泰;王润元;张天峰;蒲金涌;黄斌;;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10 帕力孜旦·吾不力;迪丽努尔·阿吉;;气候变化对喀什市粮食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美锷;;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任美锷;;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刘明哲;魏文寿;;亚洲沙尘东送入海对40万年以来全球冰期发生的影响——对“米兰柯维奇理论”未解难题的解答[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李思训;孙建阁;杨飞;王渭龙;;陕西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毅;;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姚玉璧;张存杰;王毅荣;董安祥;张秀云;魏锋;;黄土高原气候系统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何云玲;张一平;;澜沧江干流河谷盆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魏瑞江;张文宗;陈道红;;异常气候下极端天气事件对河北省农业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毅荣;;中国黄土高原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云军;[D];中国海洋大学;年
2 王润元;[D];兰州大学;年
3 赵洪涛;[D];兰州大学;年
4 杨桂芳;[D];中国地质大学;年
5 贾亚男;[D];西南师范大学;年
6 谭少华;[D];南京师范大学;年
7 张海林;[D];华东师范大学;年
8 刘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年
9 谢远云;[D];中国地质大学;年
10 张学真;[D];长安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D];哈尔滨师范大学;年
2 张静然;[D];江西师范大学;年
3 李志军;[D];兰州大学;年
4 杜菲菲;[D];天津大学;年
5 张晓龙;[D];陕西师范大学;年
6 白世彪;[D];南京师范大学;年
7 李胜利;[D];陕西师范大学;年
8 李春梅;[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
9 王凌;[D];山东师范大学;年
10 李昌爱;[D];安徽师范大学;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玉江,韩淑Z,
本文编号:810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810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