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边疆:10-17世纪大凌河流域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内地与边疆:10-17世纪大凌河流域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公元10-17世纪大凌河流域的发展变迁,力图还原这一时期内大凌河流域的人地互动关系,论证大凌河流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连续性与差异性,进一步探究大凌河流域在历史时期所反映的我国东部农牧交错带的区域发展特征与规律。除去绪论部分外,本文共包括4个章节。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及与大凌河流域相关的国内外科研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汇总,阐述了选题的意义与主要突破点,并对于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难点加以确认,并说明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对大凌河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与分析,阐述了大凌河流域的基本自然特征。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对大凌河流域范围及上中游、下游的划分进行了论证,包括利用考古信息与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对大凌河上游早期为农业区的界定。根据对于历史文献的梳理,判断大凌河流域早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长期作为农业地区,但因其地处边疆地带,地区发展呈现出独特的模式。3世纪后,伴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大凌河上、下游之间逐渐分化。第二到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于10-17世纪不同朝代大凌河流域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包括大凌河流域的建置变化、经济发展、交通变迁等问题,并根据不同时期大凌河流域的发展特点,逐一分析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大凌河流域在这不同朝代所反映出的发展轨迹。辽中期以后,伴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辽朝的内外矛盾发生变化,大凌河流域作为其“核心区域”得到了大力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尤其大凌河上游的中京大定府,逐渐成为辽中后期的都城所在。金代以后,伴随着疆域面积扩展到中原地区,大凌河流域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蒙古人的南下使这一区域再度向边缘地带转化,流域内的经济中心开始向下游转移。元代以后,大凌河上游地区被分封给蒙古贵族,游牧经济得以恢复,下游地区因气候、交通等因素,仍保持农业生产,但由于战争的原因,此时大凌河流域的建置规模与数量已经大不如前。进入明代以后,统治者以此作为北御蒙古的屏障,于大凌河中上游一带曾设立大宁都司,大宁内迁后,明代对于大凌河的控制仅为下游以广宁为核心的辽东都司西部,形成了以军事屯田为主的边疆农业区。明末清初,统治者完成了确立了以锦州为中心的行政区划。结论部分综合前文所论证的内容,对10-17世纪大凌河流域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归纳,总结了这一时期大凌河流域的人地互动关系,结合当代的科研成果,作进一步的总结,将大凌河流域的个例延伸至对于我国历史时期东部农牧交错带的人地互动关系的问题讨论之上。
【关键词】:区域地理 人地互动 农牧交错带 大凌河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928.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2
- 一 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10-12
- 二 大凌河流域相关问题当代学术研究成果12-19
- 三 主要研究方法19-20
- 四 难点与创新点20-22
- 第一章 农牧边缘:历史时期大凌河流域界定与发展沿革22-34
- 第一节 大凌河流域基本自然信息22-23
- 第二节 历史时期大凌河流域范围界定23-28
- 第三节 大凌河流域早期建置沿革与发展28-32
- 本章小结32-34
- 第二章 繁华腹地:辽代大凌河流域的崛起34-52
- 第一节 辽代前期大凌河上游农业区的开辟34-38
- 第二节 辽代中京道的设立与大凌河流域的繁荣38-46
- 第三节 辽代大凌河流域复兴的主要原因46-50
- 本章小结50-52
- 第三章 由内而边:金元时期大凌河流域向边缘地带转变52-68
- 第一节 金元时期大凌河流域的发展特点52-59
- 第二节 金元时期大凌河流域发展重心转移与农牧分化59-63
- 第三节 金元时期大凌河流域向边缘地带转变的主要原因63-67
- 本章小结67-68
- 第四章 城墙内外:明朝大凌河中上游、下游的两极对峙68-89
- 第一节 明代大凌河流域的农牧对峙与经济发展68-78
- 第二节 明代大凌河流域农、牧长期对峙的主要因素78-84
- 第三节 明代广宁卫地区与大凌河下游的关系84-88
- 本章小结88-89
- 结论89-93
- 参考文献93-109
- 致谢109-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伟;冯颖竹;高清竹;李迎春;;气候变化对石羊河、大凌河流域灌溉玉米生产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11年01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辉;朝阳对大凌河动“大手术”[N];辽宁日报;2002年
2 李锋德 罗兆军 本报记者 李江天;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N];辽宁日报;2009年
3 记者 赵茜 韩云波;市人大检查大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N];朝阳日报;2009年
4 刘颖晰;狠抓节能减排 实现大凌河沿河经济持续发展[N];朝阳日报;2011年
5 记者 赵茜;市人大跟踪检查大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N];朝阳日报;2011年
6 ;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大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的审议意见[N];朝阳日报;2011年
7 ;朝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定[N];朝阳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王铁一;变洁 变清 变绿 变美[N];朝阳日报;2012年
9 记者 郑海涛;县域内大凌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N];朝阳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徐荣生;龙城区:重视大凌河流域治理保护[N];朝阳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彦力;辽金时期大凌河流域的人口与区域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王琢s,
本文编号:860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86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