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述性偏好法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叙述性偏好法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借鉴已有经验,以上海杨浦区为例探索叙述性偏好法在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叙述性偏好法调查与离散选择模型的拟合,得到各要素指标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好;权重值比较发现,便利性和安全性要素相比舒适性要素对居住环境质量影响更大;舒适性要素中的环境负荷要素和安全性类要素条件降低时,维持居住环境质量不变需要的其他要素补偿更大。对不同人群的评价结果比较发现,低学历、女性、老年人、低收入等人群对影响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如医院距离、噪音水平等)更加敏感,在基本要素水平降低时维持原居住环境水平需要的补偿更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城市空间与行为分析技术实验创新团队;
【关键词】: 叙述性偏好法 居住环境质量 上海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80)资助
【分类号】:TU984.115;K901.6
【正文快照】: 居住环境是城市生活的载体,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休憩、出行等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随之出现的居住分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医护可达性等问题,使得城市中不同人群开始关注反映其实际生活的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茵,蔡运龙;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朱锡金;居住环境的构成与质量评价[J];城市规划;1980年04期
3 陈青慧,徐培玮;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1987年05期
4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5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6 刘佳燕;;面向当前社会需求发展趋势的规划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期
7 钱欣;王德;马力;;街头公园改造的收益评价——CVM价值评估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3期
8 吴文钰;;城市便利性、生活质量与城市发展:综述及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4期
9 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10 罗志军;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卓;陈鸿;刘宏斌;徐永安;马宁;景昌;柴欣;;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西安市人居环境评价为例[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利敏;SP调查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波,饶家渝;我国住宅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2 宋岭;张少伟;李志民;;小区级城市居住形态架构浅析——以郑州市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宋岭;张少伟;李志民;;住区居民活动特性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贾艳琴;;CVM在崆峒山非使用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9期
5 师永强;薛重生;徐磊;高松峰;;基于RS和GIS的城市绿地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胡和兵;贾莉;胡刚;;基于CVM的池州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7 曾春霞;李友元;;衡阳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李雪艳;潘存德;;喀纳斯旅游景区游客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9 童绍玉;赵靖华;;云南坝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10 张秀;;墙的历史演变:从“壁垒严森”到“行思无界”[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纯洁;文祯中;张清廉;于长立;宋立生;;基于GIS的平顶山市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尹发能;;湖北省黄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红兵;秦俊;胡永红;董丽;;基于尺度指数的城市住区绿化环境评价初探[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4 温春阳;;构建大珠三角宜居城镇群,共创多元优质生活圈[A];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李越越;;住宅小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6 高魏;闵捷;张安录;;江汉平原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卓;陈鸿;刘宏斌;徐永安;马宁;景昌;柴欣;;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西安市人居环境评价为例[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8 郑古蕊;;北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计算与评价——以沈阳市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陈志良;;生态资产评估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最;;异常天气对城市人居质量的影响研究[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5 武文婷;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阮氏春香;森林生态旅游非使用价值的CVM有效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英姿;“源”文化影响下潮汕小城镇空间集约规划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梁红;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莹;城市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海勇;绿色居住小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侯平路;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微;基于生态因子的辽宁省人居环境居住适宜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清华;鞍山商品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及优化方案[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冬青;杭州3家疗养院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景观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袁贝贝;基于WebGIS的城镇人居环境多维统计方法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慧;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武宏;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10 徐赫;基于CVM与TCM的城市滨水空间游憩价值评估对比[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永雄;;浅谈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2 赵鹏,藤原章正,杉惠赖宁;SP调查方法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张辉;谢秋霞;;数学离散选择模型实证研究双语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1期
5 陈青慧,徐培玮;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1987年05期
6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7 朱小雷,吴硕贤;大学校园环境主观质量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8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9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10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方;基于SP调查的行为时间价值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2 姜学方;基于行为的交通出行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龚勃文;交通方式划分的非集计模型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蕊;高杰;;关于健康宜居居住环境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2 学而;长江流域居住环境质量有望得到改善[J];城市开发;2002年03期
3 李觉;;对改善小城镇居住环境的探讨——小城镇居住环境内部结构初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4 陈芳;;议“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J];中外建筑;2007年08期
5 王军;马军辉;;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6 徐景猷;殷铭;;提高建筑容量 美化居住环境——上海乌鲁木齐中路旧街区更新试点[J];住宅科技;1982年07期
7 刘阳;;浅议在旧城改造中保证居住环境质量的途径[J];北京园林;1997年02期
8 杜宏武;影响小区居住环境质量居民满意度因素——以珠江三角洲地区若干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5期
9 奚人凤;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筑装饰用胶粘剂[J];上海建材;2002年02期
10 刘广博,蔡玉兰;提高住宅建筑功能质量探讨[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武克全的总结发言[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2 鹿金东;;入世与上海绿化行业发展的对策[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专辑[C];2001年
3 毛翎;周泽深;王飞云;王小凤;沈晓;;1996—2001年上海市新发尘肺患者情况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风正帆悬》[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宋旭璞;张万朋;;构建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以上海为模式对象[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锋;董瑞华;;上海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研究和理论思考[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侯全;李思名;;空间重构中的中国城市与冗余通勤:以上海和广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孙婷婷;;上海市市级开发区发展现状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柳启沛;梁惠芳;朱元桢;张丽芳;贾海英;陈秀芳;;上海市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其评价指标的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郑国平;我市居住环境质量越来越好[N];衡水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杨克灿;便利性成人们选择银行的首要因素[N];金融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管学军;第二代马6向市场展示“睿翼”[N];中国工业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远铭;云浮致力建设富庶文明“大西关”[N];广东建设报;2009年
5 ;大力发展舒适性研究[N];消费日报;2001年
6 张向群;全新丰田汉兰达在京全球首发[N];中国交通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烨;便利性将成为电信业务最大卖点[N];通信信息报;2003年
8 童文臻;便利性激发消费者需求[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9 栾元;食品包装便利性方向[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杜榕邋尹世昌;限行之后,路在何方[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进庄;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勇军;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上海市商会研究(194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波;我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恩博;上海房地产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樊卫国;激荡中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琳霞;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郝前进;特征价格法与上海住宅价格的决定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D];复旦大学;2004年
9 宋佩玉;抗战前期上海外汇市场研究(1937.7—1941.12)[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焦亚波;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晔;上海人民调解工作的历史沿革、变化发展及其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2 吴阿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在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洁;上海市商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乔楠;上海市中心城区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倪军;城市不同功能区典型下垫面空气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江哲炜;上海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马之春;城市的灰空间[D];同济大学;2007年
8 龚伟;都市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秀娟;上海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及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富团;上海企业领导体制变迁及企业内党与政、工、团的关系研究(1949~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4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87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