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7-10-31 09:14
本文关键词: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哲学思考
【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理论自觉,源于对人类生存现实困境的应答。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条件、生活主体和生活形式的统一体。更科学地说,生活方式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直接地满足需要时,利用一定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基本形式。生活方式的发展规律在根本上与人的需要的发展相关。 现代生活方式是根源于现代性的,现代性实质上是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正是这一个过程衍生了普遍的现代主体意识,,使现代人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开启了对自然的开掘过程,并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人类对自然逼迫性的索取,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与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灾难,这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灾难。 现实生存方式的困境主要在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类需要的扭曲、带来了难以扭转的生态灾难以及导致了消费方式的全面异化,并产生了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消费异化中自由与公平等多元的价值冲突。面对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所造成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消费活动)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矛盾,人类必须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来,转变生活方式。当现代文明遭遇生态转向,我们需要自觉舍弃以危害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非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符合生态伦理与生态学原则,并以道德哲学为指引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转变的伦理维度体现在三方面:人的生活与自然之间应同生共荣、和谐共生;人的生活与社会、他人之间应维持代际和代内公平;人的生活与自身之间应避免“异化”,体现可持续性。当前,世界范围内已形成生态价值观的共识——这是推动生态转向的认识论基础;价值共识方面,从生态危机和生活方式异化(主要是消费异化)的现实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消费主义等价值取向的偏颇,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生活需要多维的价值支撑,并且展现出对其他价值给予较多关注的端倪;现实基础方面:人类现代化、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总体上已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生态化转向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方面物质需要的满足。 但生活方式转变存在多重困难:宏观来说,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对生活方式转变的制约;市场逻辑与生活方式转变的冲突;社会文化、风俗对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等。微观来说,外部性问题增加了生活方式转变的困难;价值主体从认识到行动、从已有的价值选择到新价值观的确立以及生活方式的惯性等都增加了转向的困难。生活方式转变将是一个长期、曲折、艰难的过程,但是,必须转向!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设定,需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催生新的生活方式;需要国家功能合理化以推动生活方式转型;需要个人重择消费方式的取向,积极践行生态化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 生态化转变 哲学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一章 导 论11-21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2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8
- 1.2.1 国外相关的研究综述12-15
- 1.2.2 国内相关的研究综述15-18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8-19
- 1.3.1 基本思路18-19
- 1.3.2 研究方法19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19-21
- 第二章 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与理析21-35
- 2.1 生活方式的涵义21-26
- 2.1.1 作为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式21-22
- 2.1.2 生活条件、生活主体和生活形式22-24
- 2.1.3 影响生活方式发展的因素24-26
- 2.2 生活方式的概念阐释26-27
- 2.3 生活方式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渊源27-31
- 2.3.1 生活方式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27-28
- 2.3.2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生活方式的论述28-31
- 2.4 生活方式的道德哲学分析31-35
- 2.4.1 生活方式是一个可以进行哲学评估的行为31
- 2.4.2 道德、道德精神与生活方式31-32
- 2.4.3 伦理道德对生活方式的道义支撑32-35
- 第三章 中国社会转型中生活方式的变迁35-43
- 3.1 中国的社会转型35-36
- 3.2 我国传统生活方式分析36-38
- 3.2.1 传统生活方式的特征36-37
- 3.2.2 传统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37-38
- 3.3 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的变迁38-43
- 3.3.1 变革生活方式是历史发展的要求38-39
- 3.3.2 社会转型中生活方式变迁的趋势39-43
- 第四章 现代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冲突43-53
- 4.1 当代生活方式的多态性43-44
- 4.2 现代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44-50
- 4.2.1 现代生活方式造成了人的需要的扭曲45-46
- 4.2.2 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难以扭转的生态危机46-47
- 4.2.3 消费方式的全面“异化”47-50
- 4.3 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冲突50-53
- 4.3.1 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冲突50-51
- 4.3.2 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冲突51
- 4.3.3 消费异化中自由与公平的冲突51-53
- 第五章 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53-63
- 5.1 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53-56
- 5.1.1 生态化生活方式53-54
- 5.1.2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推动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重要动因54-55
- 5.1.3 人与人的矛盾进一步促使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55
- 5.1.4 消费主义的不可持续性要求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型转型55-56
- 5.2 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可能性56-58
- 5.2.1 事实基础: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认识共识56-57
- 5.2.2 价值基础: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多维价值共识57-58
- 5.2.3 物质基础: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58
- 5.3 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困难58-63
- 5.3.1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生活方式转型的制约59
- 5.3.2 市场逻辑与生活方式转型的冲突59-60
- 5.3.3 社会文化、风俗对生活方式转型的影响60-61
- 5.3.4 外部性问题增加了生活方式转型的困难61
- 5.3.5 价值主体从认识走向行动的困难61-63
- 第六章 推进生态化生活方式的价值选择与行动要求63-73
- 6.1 推进生态化生活方式的价值选择63-65
- 6.1.1 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兼顾63
- 6.1.2 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相连63-64
- 6.1.3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64-65
- 6.2 推进生态化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65-66
- 6.2.1 坚持“两个尺度”相统一的原则65-66
- 6.2.2 坚持“两重价值”互相生成的原则66
- 6.2.3 兼顾“双重主体”共同发展的原则66
- 6.3 推进生态化生活方式的行动要求66-73
- 6.3.1 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67
- 6.3.2 国家功能的合理化67-69
- 6.3.3 个人重择消费行为的取向69-73
- 结束语73-74
- 致谢74-76
- 参考文献76-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东,徐程扬;论生态文明[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康秀云;;论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3 何建华;;略论市场逻辑及其伦理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7年04期
4 何建华;;环境伦理视阈中的分配正义原则[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5 曾建平;杨学龙;;消费方式异化的伦理辨析[J];武陵学刊;2013年05期
6 姜国凡;;从生态正义到社会正义——现代文明生态转向的伦理学视域[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7 程秀波;共生与和谐:人类对待自然的基本伦理态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程秀波;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王联蔚;;试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治河;;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及启迪[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1121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2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