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_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_大学生应有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
本文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当下中国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文化素质高,站在潮流的前沿,引领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指导,旨在让人们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且为保护生态平衡尽相应的义务,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利益关系、短期和长期关系,从而使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并最终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生态思想。《礼记》中说,爱草木,惜砍伐,早春抓起,不可懈怠。《淮南子·汜论训》中有言:“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则有“德莫大于和”的说法。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传统的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反思人类在其中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般生态系统规律,剖析了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这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西方生态伦理学流派的出现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它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自然观,这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柱。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他说:“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
良好的生态是文明得以繁衍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一生态,文明将被摧毁。美国学者弗·卡特和汤姆·戴尔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一书中分析了世界上多种古代文明兴衰的历史后发现:“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他们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
良好的生态,需要人类树立环境伦理观念。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说:“假使没有一个环境伦理来保护社会的生物基础及农业基础,那么,文明就会崩溃。”
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出发,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责任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等,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与保护生态环境相一致的道德文明习惯。
生态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污染和浪费,真正做到人类与自然互利互惠。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高校这方面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缺失、教学方式单一等。
改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设置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及其他生命。其他专业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渗透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开展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可以成立各种组织和社团,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和公益活动,根据学生开展的活动设立一些研究项目等,鼓励学生对生态知识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环境,因此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在整个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最后要工作的地方,社会教育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保护环境是生态道德教育获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其次,普及生态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使学生参与到建立生态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自我价值,践行生态保护思想。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本文系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lslktzinks-02)
本文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3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