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本文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李定清
内容提要 : 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 ,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 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 ,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 ,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人文精 神的内涵 ,而且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 。在人与社会关系上 , 以求真为切入点 ,历史具 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 ; 在人与自然
关系上 ,以求美为切入点 ,张扬了自然和谐 的人伦理想 ; 在人与他人关系上 ,以求善为切入点 ,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样 态与伦理意义 ; 在人与自我关系上 ,以求圣为切入点 ,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人由凡入圣 的道德伦理欲求 。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 关键词 : 文学伦理学批评 人文精神 真 善 美 圣 作者简介 : 李定清 ,襄樊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 ,主要研究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 。
T itle: Ethical L 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Sp irit Abstract: The rol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sp irit can be evi2 denced by the value judgm ent and interp retation it makes on and of literature from a moral per2 spective, which, along w ith the resulting theoretical insights,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hum anistic and contribute to its transformati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functions as a way of constructing hum anistic sp irit by historically mapp ing the moral condi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pursuit of truth and in ter m s of human 2society relationship , by advocating the ideal of harmony in pursuit of beauty and in ter m s of human 2nature relationship , by faithfully rep resenting the comp lexity and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pursuit of good and in term s of human 2 other re2 lationship , and by inherently conveying the moral desire for the sublim ation of a mortal being in ter m s of human 2self relationship. Key words: literary ethical criticis m humanistic sp irit truth good beauty saint Author: L i D in gq in g is associate p rofessor at the Chinese Departm ent of Xiangfan College ( Xiangfan 441053, China ) and a Ph. D. 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L iteratur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H 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Email: Yanp inger @ eyou. com.
从人类精神发展的角度言 ,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 。 众所周知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 ,无论自觉与否 ,都必然反映着人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定清 :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45 特定阶段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状况的认识 ,在直面人与现实的诸种关系中责无旁贷地肩负着 承载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而人文精神总是与人类的活动和意义相关联的 ,必然包含着丰 富复杂的道德伦理内容 。正是文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的道德伦理内容 ,为文学伦理 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有鉴于此 ,文学伦理学批评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 断与阐释 ,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 ,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而且促进了 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 。 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是从四种关系上来展开的 。在人 与社会关系上 ,以求真为切入点 ,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 ; 在人与自然关 系上 ,以美为切入点 ,张扬了自然和谐的人伦理想 ; 在人与他人关系上 ,以求善为切入点 ,真 实地呈现善恶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 ; 在人与自我关系上 ,以求圣为切入点 , 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人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 。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人文精 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然 ,上述四种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 、 渗透 , 并且其中的每一种关系都有多种言说层面和角度 ,文中以真 、 善、 美、 圣为切入点 ,仅表明本 文的言说语域 ,无意否定或排除其他层面和角度的阐释 。 鉴此 ,本文将以西方文学为依据 ,通过上述四维关系对文学进行伦理和道德的客观考察 并给予历史的辩证的阐释 ,以此呈现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 。 一 “ 文学是人学 ” ,而人“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 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文学要反映或 表现的主要内容 ,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阐释和发掘文学道德伦理价值的重要维度 。 自文学诞生以来 ,人就成为文学描绘的核心 , 通过对人性的真实发掘和诗意描绘 , 来展 示人的生存状况和人性深度 。而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又是人的社会 ,所以文学对人的描绘从 来不会脱离人的生存环境 — — — 社会来孤立地描绘 。换句话说 , 文学对人的描绘总是在人与 社会的关系中来描绘的 。这样 ,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文学所要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基本 关系 。由于文学在根源意义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而其本质旨归在于审美 ,真实地反映社会 生活的本来面貌 ,揭示现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义不容辞地成为文学的责任 ,因而人与社会 的关系在文学描绘中 ,主要表现为一种求真的关系 。真在此有两层意思 ,一为真实 ,二为真 理 。真实强调的是文学描绘与社会生活的符合程度 , 人与社会关系的可靠性 。真理则旨在 表明文学对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目标 。正因为人与社会有了 此种求真关系 ,所以从道德伦理角度入手对文学存在所作的评价和判断 ,才能更真实地呈现 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 ,历史具体地把握社会伦理秩序 、 道德规范的特点和规律 。 古希腊 — 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记忆 ,反映了初民与自 然分离之后所呈现的道德伦理状况 。 “ 因为文学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 (聂珍钊 的 。文学与艺术美的欣赏并不是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 ,而是为其道德目的服务的 ” ) ( ) 8 。无论是神话 、 史诗还是悲剧 ,都蕴含着以“ 张扬个性 、 放纵原欲 ”蒋承勇 34 为表征的 人伦意识 。古希腊神话中的“ 前奥林波斯 ” 神系和“ 奥林波斯 ” 神系 , 质而言之 , 是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道德伦理状况的艺术记录 。荷马史诗中描绘的“ 特洛 伊战争 ” 展示的是以生存为基础 、 以合生命原则为价值取向的战争观念和社会伦理秩序 ,战 争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 ,对于交战双方都具有道德伦理上的合法性 。希腊悲剧是古希腊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6 外国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样承载着希腊民族远古时代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道德伦理范式和特 点 。悲剧《 俄瑞斯忒斯 》 中的两次复仇 ,分别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 两大氏族社会各自的伦理特点 ,尤其是其中的法庭审判 ,明显烙有雅典民主制道德伦理的深 刻印痕 ,传达出由血亲关系维系的社会向民主法制维系的社会转变的诉求 。 《 俄底浦斯王 》 中的“ 命运罗网 ” ,其实是“ 乱伦 ” 的隐喻 ,与其说是命运悲剧 ,不如说是伦理悲剧 。 中世纪文学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宗教神学跃 升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这样 ,文学所 反映的人与社会的求真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向神的归附 。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但丁 , 在其名作《 神曲 》 中 ,以中世纪梦幻文学的方式 ,表达了人类精神由原罪 、 惩罚至获救的深邃 主题 ,以此力图改变世风日下 、 人欲横流的局面 。尽管《神曲 》 对人的是非善恶的评判充满 矛盾性 ,融汇了新的人文主义的道德伦理观念 ,但其基点是基督教神学的 ,表达的是一种宗 教伦理关系 。但丁在“ 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 中对《 神曲 》 道德意义的描述为 :“ 若从道德义 ,它 (转引自陆扬 218 ) 。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注 表现灵魂从罪恶的忧伤和苦难转向蒙恩的福态 ” 解 ,典型地体现了但丁探索人生至善之路中人向神的归附 。 在文艺复兴浪潮中勃兴的人文主义文学 ,是西方近代文学的开端 。伴随着“ 人的发现 ” 和“ 自然的发现 ” ,尤其是新的科学成就的广泛应用 , 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 促进了社 会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结构随之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这种变化虽然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 更加复杂 ,但其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来结构的 ,在道德伦理层面 , 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理性自 觉 ,体现了合人性 、 合生命的道德伦理原则 。作为这一时期最富有巨人特征的莎士比亚 ,以 其深刻的艺术穿透力和广泛的艺术包容力 ,将人文主义道德伦理发展到最全面 、 最完美的阶 段 ,从正反两方面 ,真实地描绘了整体社会道德伦理风貌 。在他的早期诗歌和喜剧创作中 , 以人欲天然合理为原则 ,让美战胜恶 、 爱情战胜偏见 、 友谊消弥仇恨 ,正面传达了以善良 、 无 私、 坚毅 、 真诚 、 宽容为前提的人伦理想 。在其历史剧创作中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诗歌和喜 剧中的道德伦理内涵 。它以伦理冲突来结构戏剧冲突 ,围绕王位更递和权力纷争 ,让爱与仁 慈战胜贪婪与邪恶 ,赞美了仁慈 、 宽厚的帝王之德 。而其悲剧创作则从反面描绘“ 颠倒混乱 的时代 ” 恶欲践踏仁厚的逼真图景 。哈姆莱特的忧郁 、 李尔王的刚愎 、 麦克白的野心 、 奥瑟 罗的轻信 ,都是反人性否定生命原则的 ,与人本主义道德伦理理想背道而驰 ,作为反证 ,同样 昭示着健全的人伦规范之重要 。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揭示人与社会求真关系的典型文学形态 。在真实性原则下 , 深 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轴心的道德伦理面貌 。在资本主义社会机体内 ,“ 资 本— 自由流动的资本 ,现在开始成为社会的动力 , 因而也就成为个人欲望的对象 …… 于是 , 对金钱的追求 ,为金钱的斗争 , 及大工商业中对金钱的运用 , 成了这一时期主要的社会特 (勃兰兑斯 1 - 2 ) 。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 ,不仅改变了人原有的价值观念 ,而且使 征” 人的群体关系恶化 ,人们互相失去了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 ,从而变得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 维持 。萨克雷以名与利为描写对象 , 在其道德法庭上 , 宏观地展示了金钱对人的心灵的侵 蚀 。托尔斯泰在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触发下 ,通过对人类道德行为的反复研究和仔细甄别 ,发 现了人类自身存在的恶本能 ,怀着对人类生命的无比真诚 ,苦苦摸索着消除人间罪恶的方法 与途径 ,描写了俄国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时期人的伦理状况 ,将道德的自我完善 视为救治社会痼疾的良方和人生的理想目标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定清 :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47 力图要做法国社会书记的巴尔扎克 , 在他的《人间喜剧 》 中 ,把“ 新生的资本力量 、 灵魂 (勃兰兑斯 2 ) 。他告诫人们 ,恶欲和利己主义 的统治者 — — — 金钱作为他伟大史诗的主人公 ” 已成为这个世界的动力 ,他的小说 ,就是要展示人类善良天性是如何在金钱的诱惑下向地狱 沉落的历史趋势 ,从而构筑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法国社会道德伦理状况的图景 。 《 高老头 》 是 《 人间喜剧 》 的中心轴画 ,在高度的艺术概括中描绘了金钱时代人性被物化之后道德失范 、 价值衰落 、 伦理崩溃的道德伦理现实 。高老头为保有宗法制式的温情脉脉的父女关系 ,用金 钱为川资 ,但买来的不是女儿们的爱 ,而是被抛弃进而惨死的悲剧命运 ; 拉斯蒂涅的蜕变过 程 ,实则是受金钱腐蚀的人性丧失过程 ,在经过人性与物性的反复较量后 ,丢弃了最后一点 良知 ,方成为所向披靡的强者 ; 鲍赛昂夫人从辉煌的社交界皇后沦落为乡村弃妇 ,同样是金 钱在作祟 。如此等等 ,无一不是金钱诱惑下失范的社会伦理关系的艺术缩影 。 由此可知 ,文学文本对历史文本的认同 ,关键在于求真 , 真的凸显意味着文学历史意识 的强化 。在这一意义上 ,真既是文学道德伦理内容的真实彰显 ,也是评判文学道德伦理内容 真假虚实的重要原则 。 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之存在的本源性关系 。当人与自然分离之后 , 人类就开始了人与 自然关系的不断求索 。一方面 ,人与自然的分离 , 标志着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长足进步 , 是自 然人向文明人的转变 ,是人之为人的知性拓展和理性禀赋的外化 。另一方面 ,人与自然的分 离 ,也意味着人与其浑然一体的生命之源的背离 ,自然属性的丧失 。人如何面对自然 ? 是惊 惧 ,是利用 ,是改造抑或破坏 ,还是和谐相济 ? 不仅成为人类自身需要思考和究明的问题 ,也 是文学表现的母题和文学批评观照的对象 。在此 ,本文仅以求美为其阐释语域来展开论述 。 早在古希腊时代 ,就有美在和谐的思想 。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表现了美 。历史地 看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也并非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 正因为人与自然尚存在诸多 不和谐 ,甚至矛盾对立状态 ,存在人对自然的破坏或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探寻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卢梭所倡导的“ 返回自然 ” ,其他启蒙哲学家申言的自然法权论思 想 ,都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展开的 。时下的生态批评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 。 古希腊神话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本源性关系的象征性表达 , 希腊神话同世界上一切民族 的神话一样 ,都是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 借助想象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 (马克思 113 )的产物 。无论是开天辟地 、 加以形象化 ” 人类的产生还是神的故事 ,都是人借 助想象对自然力的人格化 , 是人类在生产力低下 、 不自由条件下表现出的对自然现象的惊 惧 ,也是人与自然分离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的本然关系的欲求 。如普罗米修斯造人与盗火 的神话故事即如此 。传说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人 ,使他们有了生命 ,并教会他们建筑 、 航海 、 医病 、 书写等 ; 为帮助人类 ,并教会人类用火的方法 。为此 ,激怒了宙斯 ,被钉在高加索的悬 崖上 , 忍受三万年恶鹰啄食肝脏之苦 。这则神话一方面表明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人的 生命源于泥土 ,是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所造出 ,是从无生命状态转化而来的 。而有生命之人尚 不具备属人的本性 ,从科学的观点看仅是一种类人 ,是和动物 、 石头一样的自然之物 ,与动物 是秉性相关的 ,人与动物处于同一层面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另一方面表明了人在惊惧自然 现象的同时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的欲求 。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最初是无忧无虑的 ,潘多拉的 魔盒将人陷入毫无希望的痛苦深渊 ,尤其是宙斯为处罚普罗米修斯 ,拒绝给予人类走向文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8 外国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的最后一物 : 火 ,使人倦缩在黑暗恐惧中 ,从而表达了初民对异己力量的惊惧 。与此同时 ,普 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 ,则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的开启 ,火是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 , 尽管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是以对火的掌握和使用为标志的 ,但火必然是人类的朋友 ,它与 ( 39 ) 。 人类文明化进程密切相关 。如杜兰所说“ 火是人类的朋友 , 在一切事物中火是永恒 ” 其和谐的自然伦理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展示 。 卢梭是启蒙时代“ 返回自然 ” 思想的倡导者 , 也是践行者 。他把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 , 认为人的天性源之自然 ,是美好善良的 ,是现代文明腐蚀了它 ,使它逐渐变坏 。为此 ,他在大 力鞭笞现代文明的反人伦本质后 ,竭力倡导建立一种合乎自然的社会文明 。他在《爱弥儿 》 (卢梭 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 ,而一到人手里 ,就变坏了 ” 43 ) 。这表明卢梭对现代文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否弃 , 对和谐美好的自然人伦关系 的向往 。 《 爱弥儿 》 无疑是一部以师法自然为宗旨的教育哲理小说 。小说以自然法则为核 心来展开 ,通过自然教育 ,培养能保持人之本性的自然人 。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即是接受自然 育化的过程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 ,为培育其自然本性 ,在儿童时期就投入自然的怀抱 ,在一种 自由的氛围中生活 ,在辽阔大自然的纯朴环境中接受教育 。因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 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 (卢梭 84 ) 。在他成长的后几个阶段 , 同样是以 得既不丰满又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 自然法则为规约的 。参加劳动锻炼 ,学习人文知识 ,游历欧洲国家等 ,无不体现自然人伦对 人之成长的滋养和培育 。 对人与自然求美关系的全面洞察和深入思考 ,集中体现在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 。就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而言 ,“ 自然 ” 一词主要指涉的是大自然 ,“ 它主要包括山川 、 湖泊 、 河流 、 (蒋 大海 、 乡村景色 、 田园和异国美景等 , 它与人类社会 , 特别是与现代文明形成鲜明对照 ” 承勇 280 )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所崇尚的自然 , 主要是卢梭“ 返回自然 ” 意义上的原始状态 的大自然 ,但它对自然人伦的和谐状态的体悟和感受 ,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华兹华斯 是英国文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然诗人 ,在他那里 ,自然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相对立 , 在对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厌恶和否定中 ,生发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如一的人伦理想 。他对自然 的崇拜之情达到了宗教化程度 ,在宗教化的自然之爱中 ,寄寓着固守精神家园的道德思考 。 “ 致布谷鸟 ” 通过鸟的鸣啼勾起人们对金色童年的回忆 ,人们在心底悠悠再现往昔金色岁月 的同时 ,顿然也如处身于如梦的幻境 ,心灵得以净化 ,情感之泉怦然开启 ,汨汨而出的是天然 人性之清流 ,在人性回归 、 超然尘世的意义上 ,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统一 。 当下的生态伦理批评 ,关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 , 应该说 , 在视域上与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不谋而合的 ,可视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类在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的 。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背离 ,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 ,其恶果已经 显现出来 。所以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 ,发掘不同时代 、 不同类型文学中的伦理价值 、 自然 和谐的人伦理想 ,对盲目自信的人类来说是具有警示意义的 。 三 人与他人的关系 ,是文学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文学是人写的 , 也是写人的 , 作为人类 灵魂学和精神现象学的文学 ,要反映或表现各各不同的人的精神样态 ,必然会涉及他人 。因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定清 :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49 为人的本质是在对象化之后通过他人才能得以彰显 , 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获取的 。因 此 ,文学要洞悉人的本质 ,揭示人生的深度和广度 ,离开了人与他人关系的描述 ,几乎是不可 能的 。正因为如此 ,人与他人的关系才会成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关注的对象和评价的维度 。 那么 ,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 除开其他层面的关系 ,求善关系应是其 中重要的一个层面 ,它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的结果 : 符合人的目的和规 律即为善 ,反之就是恶 。由于个体需要 ,目的只能通过与他人的协同活动方能得到实现 ,于 是善又表现为个体需要 、 目的 、 利益对整体即他人的需要 、 目的 、 利益的关系 ,这是善更为重 要和更为本质的方面 。这样 ,体察人与他人的关系 ,善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 ,并且有着各 各不同的表现形态 。 《 安提戈涅 》 是希腊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在国家法律与家庭道德 、 君主意志与 个人情感的冲突中 ,安提戈涅被塑造成一个骨肉情深 、 恪守家庭义务 、 英勇刚毅的悲剧典型 。 通过她与克瑞翁 、 波吕尼克斯的复杂关系的描写 ,真实地反映了希腊雅典民主制时期的历史 道德观念和正义观念 。从家庭观念看 ,波吕尼克斯是安提戈涅的哥哥 ,在权位之争中不择手 段 ,引狼入室 ,给国家带来了灾难 , 并因此而死 。按当时城邦的法律 , 这一行为是严历禁止 的 ,死后需暴尸荒野不予安葬 。但本着家庭义务 ,安提戈涅顶住了以克瑞翁为代表的君主意 志和法律要求 ,埋葬了自己的哥哥 ,她的行为是家庭道德伦理观念的体现 。但从国家利益来 讲 ,她的行为又严重违背了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 , 她被活埋处死 ,也是历史的道德观念和正 义观念的必然要求 ,同样具有合法性 。安提戈涅之所以被塑造为悲剧典型 ,暗含着法律取代 神律 (家庭伦理 )的社会历史趋势 。 《 神曲 》 是但丁最伟大的作品 ,描写诗人一次奇特的幻游经历 , 在诗人对诸亡灵探访的 对象性关系中 ,隐喻着人类灵魂拯救 、 探索人生至善之路的主题 。诗的开篇是极具启示意义 的 ,奠定了历游三界的基础 。诗人迷失于“ 黑暗的森林 ” , 象征着人的迷误 。拦住诗人去路 的一狮 、 一豹 、 一狼代表着野心 、 淫邪和贪欲 。在此 ,诗人隐喻式地告诉人们 ,野心 、 淫邪和贪 欲 ,是人类至善之路的障碍 。如何消除障碍 , 通达至善之境呢 ? 首要的问题是历炼灵魂 , 净 化心灵 。所以诗人在人智的代表维吉尔 、 信仰和爱的代表贝亚德丽采的带领下 ,幻游三界 , 在对亡灵们的探访中 ,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在中世纪 ,私欲被认为是万恶之源 ,地狱内 亡灵的可怕景象是私欲导演的一幕幕戏剧 ,剔除私欲 ,首先要由理性来抵御 。诗中代表理性 和人智的维吉尔出来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是很有象征意味的 ,表明人只有借助理性 ,才能 辨别善恶 ,抵御丑恶私欲的引诱 。但以希腊罗马哲学为内容的理性 ,却达不到至善的终极目 标 ,还必须通过信仰或爱的浸润和培育 ,才能达到至善之境 。所以 ,让贝亚德丽采带领诗人 游历天堂 ,表现了作者对基督教信仰的崇尚 ,也说明人要达到自我完善必须有爱 。总之 ,诗 人至善之路的历程 ,对终极至善的欲求 ,是人与他人的求善关系的又一例证 。不了解此 ,就 不能全面把握 《 神曲 》 道德伦理的独特内涵 ,也就不能准确把握它的审美价值 。 19 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时期 , 尽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某种对立性 , 但它们都是启蒙运动的产儿 ,在人与他人的求善关系层面 ,都体现了追求人的自由与完善的 不懈努力 。 《 悲惨世界 》 是雨果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 ,它针对“ 贫穷使男子潦倒 、 饥饿使妇女堕落 、 黑暗使儿童羸弱 ” 三个社会问题 , 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法律 、 道德风尚的深入批判和控 诉 ,表达了以宽恕 、 仁慈 、 博爱为内核的人伦理想 。为承载上述伦理内容 ,作品主要是通过以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50 外国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下几种关系来表现的 : 一是冉阿让与卞福汝主教的关系 。这是一种宽恕与感化的伦理关系 。 冉阿让经 19 年牢狱之灾后 ,过着“ 连狗都不如 ” 的生活 , 为了报复社会之不公 , 在卞福汝家 过夜时 ,偷走了他家的两个银烛台 。被抓回来后 ,主教不计前嫌 ,解救了他 ,并以银烛台和其 他银器相赠 ,希望他能改过自新 。在主教的感化下 ,他弃恶从善 ,慈悲行善 ,善良的本性开始 复苏 。从这一关系 ,不难看出宽恕与感化的道德力量 。二是冉阿让与芳汀 、 珂赛特的关系 , 体现的是一种以仁慈为基础的道德良心 。人性复苏后的冉阿让 ,不是一般的乐善好施 ,而是 主动地舍己救人 ,完全利他 。不仅欲拯救身陷不幸的女工芳汀 ,而且在芳汀病榻前保证在她 死后负责抚养她苦命的女儿珂赛特 。为了珂赛特的成长 ,他冒着生命危险从监狱逃脱 ,从酒 店主德纳第手中赎走珂赛特 ,践行诺言 。为使珂赛特接受教育 ,他委曲求全 ,过着隐居生活 , 最终使他成为仁慈的化身 ,一个道德的圣者 。三是冉阿让与沙威的关系 ,反映了道德升华后 的博爱思想 。宪警沙威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冷酷残忍的爪牙 ,而冉阿让是沙威苦苦追 踪和迫害的对象 。两人之间的关系原本是敌对的 ,不可调和的 。由于博爱思想的指引 ,当起 义战士捉住沙威让冉阿让执行枪决时 ,他却不计前嫌 ,仁慈地放走了他 。这表明 ,只有超越 一己之爱 ,爱一切人 ,才能彻底消除社会罪恶 。 狄更斯是一个反暴力的道德主义者 , 代表作《双城记 》 以冷静的现实主义笔触 , 同样传 达的是以宽恕 、 仁慈为底色的伦理思想 。小说主人公梅尼特医生 , 是作者赞赏的理想人物 , 在与各种人物交往联系中被塑造为蕴含着深刻道德伦理内容的艺术形象 。其性格发展大致 经历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 ,主要表现的是他现实的向善欲求 。当他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 绑架去“ 诊病 ” 时 ,对亲眼目睹贵族杀害农民的惨象感到愤愤不平 。他一方面精心护理“ 病 人” ,另一方面公开驳斥侯爵对生命垂危的农妇的诬蔑 , 以密信的方式揭发社会罪恶 , 解除 良心上的负担 。第二阶段是他道德意识的升华阶段 。出狱后的梅尼特医生 , 把全部的爱倾 注在女儿露茜身上 , 用基督式的人伦之爱抚慰自己心头的伤痕 , 并把女儿许配给仇人的儿 子 。大革命爆发后 ,他本着仇恨催生仇恨 、 仁爱化解仇恨的原则认识革命 ,一方面解救被革 命群众捕获的代尔那 ,另一方面又对得伐石夫妇所代表的革命群众深表同情 。尤其是他既 否定贵族统治者的作恶行为 ,也否定革命者暴力复仇行为的道德理想 ,比之于法国大革命的 道德革命的偏激及由此导致的非道德化行为 ,更显得富于人性意味 。 从上述对不同时期作品的道德伦理内容的分析可见 ,人与他人的求善关系是人生存发 展过程中的社会本性 ,也是价值层面上对人的普遍尊重 。可以说 ,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西方 人通向求善之路的精神发展史 。 四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内在的 ,也是最难究明的 。文学之所以会有揭示人性 、 人生的无限深广度 ,即在于人与自我关系的复杂性 。以阐释文学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为己 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自然不能忽略对人与自我关系的体认和把握 。 自人类产生以来 ,人就开始了与自我关系的终极求索 。德尔斐神庙中的箴言“ 认识你 自己 ” 是人向内在自我发出的第一声叩问 。莎士比亚“ 人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 ! …… 宇宙 ( ) 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49 的赞美 ,是人洞察自我时所表现的豪情与自信 。叔本华的人生即 痛苦 ,则传达的是自我迷失的悲观和忧郁 。无论是呐喊 、 自信还是悲观忧郁 ,集中到一点 ,都 是终有一死的肉身之人对无限精神的向往 ,是希求生命永恒的努力 。无论积极还是消极 ,都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定清 :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51 是对肉体与灵魂 (精神 )的深刻思考 。但因现实之人的有限性 、 不完满性 , 在回应内在精神 的无限性 、 完满性的过程中 ,必然会表现出由凡入圣的终极追求 。所以 ,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 终极层面上是一种求圣关系 。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其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 神话叙事中的万物有灵观等都 是初民质朴的自我追问的有力例证 。而在宗教性和具有宗教倾向的作品中 ,这种情状表现 得尤为明显 。 《 圣经 》 是基督教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是人与自我求圣关系的精神教义 。以原 罪为基点而展现的被造之人对上帝的永恒之在和绝对精神的企盼临近及由此而始的救赎 , 是人向上帝的提升 ,也是通向神圣的蓝图 。 17 世纪弥尔顿的《 失乐园 》 与班扬的《天路历程 》 , 在新的时代环境里寓意性地表达了 人与自我由凡入圣的伦理诉求 。 《失乐园 》 是按原罪 、 救赎 、 再生的探索之路演绎的 。人类 祖先亚当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 ,犯有原罪 。从文本透露的迹象看 ,这里的原罪是意味深长 的 。原罪既是神为人划定的界限 , 也是人的自由选择 。上帝发出关于“ 智慧果 ” 的禁令 , 其 实是在人出现之时就向他指出的人与神的区别 ,确定了人的生活中不能背逆的准则 ,划定了 人的自由范围 。人的自由不是无边的 ,须以人对神忠顺 、 人与神的区别为界 。人的自由与幸 福必须以遵守这一界限为前提 ,越过这一界限 ,必然要遭受堕落 、 苦难和死亡的惩罚 。因此 , 人的原罪不在于偷食禁果 ,而在于违背了上帝意志 ,即对上帝不忠 。亚当违反上帝意志 ,对 上帝不忠 ,所以 ,他犯有原罪 。 既然原罪是由人类祖先而来 ,是人对上帝绝对精神的背离 , 是人自我迷失后的堕落 , 而 人之本性又有趋圣的欲求 ,那么 ,人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 、 走向神圣呢 ? 唯一的途径就是自 我救赎 , 即依靠自己的意志和理性磨砺灵魂 , 经过艰苦磨练 , 从恶中知善 , 从灾难中认识真 理 ,以期对上帝的临近 。亚当的赎罪过程表明 ,只有经过磨练 ,只有在善与恶的冲突中 ,涤除 灵魂的尘秽 ,人才能真正认识到上帝的神圣 、 全能 、 至善和对人的无限之爱 。在《 失乐园 》 最 后两卷中 ,亚当终于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理性选择获得了再生 ,他对上帝的真诚信仰和热 爱 ,建立起了他内心的乐园 ,它比伊甸园更为幸福 。这也是“ 幸福的堕落 ” 的隐含之义 。 班扬的《 天路历程 》 是一部宗教寓意小说 ,它叙述的是基督徒主人公抛妻别子前往“ 天 国之城 ” 的冒险经历 。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 , 此一天路历程隐喻着人的自我升华的神圣伦 理本质 。在这一历程中 ,有三个环节是需要言明的 , 即信心 、 盼望和爱 。信心是进入天国之 城的起点 ,也是自我升华的起点 。天国之门为所有人敞开 , 只要有信心 , 才得入其内 。人之 罪既在于由“ 人类祖先 ” 而来的原罪 , 更在于对耶稣基督的拒绝和不信 。所以 , 小说开始对 基督徒的描绘 , 正应了《圣经 》 中的教训 :“ 信他的人 , 不被定罪 ; 不信的人 , 罪已经定了 ” ( 《 圣经 ? 约翰福音 》 3: 17 - 18 ) 。这是关乎进天国抑或下地狱的生死攸关的大事 ,旨在言明 信心是通达天国的精神准备 ,是人走向神圣的动因 。盼望是基督徒天路的旅伴 ,经由向罪而 死在肉体和物质的历炼和磨难后 ,与盼望作伴便是心灵和精神的净化和陶冶 。爱即进入天 国的幸福与欢乐 ,是天路上上帝之爱的荣耀 。它包括神人之爱和人神之爱两方面 ,其终极旨 归在于人对与神合一的渴慕 。正因有神人和人神间的互爱 ,人才能超越此在 ,在天国之城享 受永生 ,获得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完满 。这样一路下来 , 人的求圣之路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了。 完成于托尔斯泰精神危机平息后的代表作品《复活 》 , 是托尔斯泰后期创作的扛鼎之 作 ,也是具体体现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内涵的力作 。它超越了此前作品中对人与自我 、 肉体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52 外国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灵魂的矛盾与困惑 ,不再为肉体之善恶困扰 ,也不再为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固执 ,而是沉浸于 上帝的怀抱 ,在爱与宽恕中通过对上帝的认信 ,追寻人与神的合一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因 “ 灵魂 ” 受“ 肉体 ” 的诱惑 ,即“ 动物的人 ” 战胜了“ 精神的人 ” ,犯下了诱奸玛丝洛娃的罪恶 。 10 年之后 ,他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 , 为此展开了深深的自我忏悔 ,“ 灵魂 ” 恢复了对“ 肉 体” 的控制 ,实现了人之精神的复活 。在小说中 , 作者对诱奸之罪描述不多 , 也无意考辨罪 恶之因 ,相反 ,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过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聂赫留朵夫为了杜绝一切“ 肉 体” 欲求 ,开始过着禁欲生活 ,他自觉放弃财产 ,并要求与玛丝洛娃一道流放西伯利亚 , 爱恋 之情溢于言表 ,但此时表现的对玛丝洛娃的爱 ,已完全超越“ 肉体 ” 的欲望 ,是一种圣洁的精 神之爱 。最后 ,他在 《 福音书 》 中找到了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最后答案 : 要永远地爱人和宽恕 人 ,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神的合一 。聂赫留朵夫精神的自我 完善过程 ,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 向上帝呼吁 ” 、 “ 勿以暴力抗恶 ” 、 “ 道德的自我完善 ” 等的精神本质 ,是洞析人与自我求圣关系的经典作品 。 由上述四种关系 ,即人与社会的求真关系 、 人与自然的求美关系 、 人与他人的求善关系 、 人与自我的求圣关系 ,所展示的西方文学中的道德伦理内容来看 ,文学伦理学批评对西方人 文精神建构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作品所作的历史分析和具体阐 释 ,不仅为人文精神输送了新的理论成果 ,而且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空间 。这是文学伦理学批 评对于人文精神建构的巨大贡献 ,也是其社会价值的集中表现 。
引用作品【Works C ited 】
(第五分册 ) ,刘半九等译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7 年 。 勃兰兑斯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 [B rands . The M a instream of the N ineteeth Cen tu ry L itera tu re . Vol . 5. Trans . L iu Banjiu, et al . Beijing: Peop le ’ s L it2 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 1997. ] (上册 )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1999 年 。 威尔 ? 杜兰 :“ 信仰的时代 ” , 《 世界文明史 》 [Durant,W ill . ″ An Age of Faith. ″ A H istory of W orld C iviliza tion. Vol . 1. B eijing: O riental Press, 1999. ]
《 圣经 》 。南京 : 中国基督教协会 , 1998 年 。
[ The B ible . Nanjing: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1998. ]
蒋承勇 :《 西方文学“ 人” 的母题研究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5 年 。
[ J iang Chengyong . S tud ies on the M an 2 M otif in W estern L itera tu re . Beijing: Peop le’ s Publishing House, 2005. ]
陆扬 :《 欧洲中世纪诗学 》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00 年 。
[Lu Yang . Eu ropean Poetics of the M idd le A ges .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0. ] (第二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年 。 马克思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M arx . Collected W orks of M a rx and Engels . Vol . 2. Beijing: Peop le ’ s Publishing House, 1972. ]
聂珍钊 :“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 ” , 《 外国文学研究 》 1 ( 2005 ) : 8 - 11。
[N ie Zhenzhao. ″ On Ethical L iterary Criticis m. ″ Foreign L itera tu re S tud ies 1 ( 2005 ) : 8 - 11. ] (上 ) ,李平沤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8 年 。 卢梭 :《 爱弥儿 》 [ Rousseau. Em ile. Vol . 1. Trans . L i Ping’ ou.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7. ]
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全集 》 ,第 9 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9 年 。
[ Shakespeare. The Com pleteW orks of S hakespea re . Vol . 9. Beijing: Peop le’ s L 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79. ]
责任编辑 : 邹岳奇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9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