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研究的重要维度——“熵”对于理解认同和共识机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1-26 15:13

  本文关键词: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研究的重要维度——“熵”对于理解认同和共识机制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熵” 认同和共识 社会价值观念 人文精神


【摘要】:一定意义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熵"可以作为表征新世界观的哲学范畴。在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中存在着以"熵"为标志值的有序和无序状态,"熵"定律决定了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总是自发地趋向于大,因此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必须自为地通过认同和共识打破封闭性,从外界"摄取自由能量",使其中的"熵"由高向低转化。这种自为性以"生命的第一本能"形式体现出来,更以"人的类特性"形式体现出来。人文精神作为关于生命过程的社会意识积淀,在本质上就是对于自由的不断追求。体现人文精神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念,只有通过认同和共识,以提高主体行为有序性和有效性的方式,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即便如此,社会价值观念融入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时,其"熵"值也应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这就要求用人文精神时代特征作为"原则",对认同和共识进行批判,以调整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有序与无序之间的态势,把握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熵"值中的"度"。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价论视域中的社会自我批判研究”(14BZX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2
【正文快照】: 研究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中的认同和共识机制,是当前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本文尝试从“熵”的维度来分析认同和共识机制,为社会价值观念与国民结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域。一作为新世界观的“熵”在物质世界,存在两个较为普遍的定律:一为能量守恒定律,“宇宙中能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元文玮;;论医学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J];医学与哲学;1989年01期

2 丁怀轸;;社会价值观念变迁四议[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9年02期

3 高飞乐;当前西方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后现代趋向[J];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4 许承豪;陈雪鸿;;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评金勋的短篇小说《诱惑》[J];民族文学;1988年05期

5 李德顺;;当前价值观的走向[J];理论参考;2002年09期

6 崔秋锁;主体实践的合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真理观探析[J];长白学刊;1996年04期

7 许金更;;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2期

8 刘庚子;社会价值观念系统的畸变及转换[J];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9 李双元,郑远民,蒋新苗,,杜剑;社会价值观念变革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10 黄清根;;论洋务时期的文化变迁[J];江汉论坛;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甘绍平;;从义务到权利——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余建明;;城镇化进程中的犯罪与控制[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3 池惠中;;揭穿“法轮功”反宗教的本质[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击和防范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五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惠中;;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农村初中德育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金;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结构性变化[N];浙江日报;2008年

2 本报评论员;让好家风引领“德润新乡”好风尚[N];新乡日报;2014年

3 李妍;博导征婚体现价值观回归[N];光明日报;2013年

4 刘宏升;检验基层央行文明建设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N];金融时报;2008年

5 陈伟光;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N];青海日报;2013年

6 李醒民;科学价值概论[N];光明日报;2007年

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重大关系研究》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龚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的本质要素[N];光明日报;2012年

8 刘文宁;貌似“教育创新之举”何以大行其道?[N];工人日报;2004年

9 乔新生;警惕精英主义的抬头[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市委副书记 陈斌;谈谈对群众路线的粗浅认识与感受[N];南通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彩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与人的全面发展[D];内蒙古大学;2014年

2 于志江;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众人地标准的局限性[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30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230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