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概念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17-11-26 18:18
本文关键词:传统“孝”概念及其实践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传统思想的中心议题。“孝”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的内涵从最初的尊老养亲提升为家庭伦理道德;再由家庭伦理提高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其后移孝作忠,再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当代的“孝”既承继了传统又有所摒弃,构筑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中的新式人伦关系图景。“孝”既是一个伦理要求,更是一种伦理实践,对其的把握仅仅是关注了伦理要求还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它的伦理实践,对比思考二者的关系,藉此充分地研究孝的伦理实态,如此才能真正地把握孝的伦理。 本文首先对“孝”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孝”自其萌发之日起,便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嬗变。从原始社会的萌发到早期儒家的形成,再到魏晋隋唐的加强,最后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异化,这一系列发展变化既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巩固与加强。“孝”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对伦理实践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文在分析“孝”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炼出“孝”之本义,阐述“孝”的流变本质,总结出“孝”的三个主要内容,即“敬祖”、“事亲”、“有后”。 “敬祖”、“事亲”、“有后”囊括了人之生与人之死两个方面,将过去、现在、将来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系统地展示了“孝”伦理实践的全貌。敬爱祖先要求,不仅在先人去世时,要对其“葬之以礼”,每逢亲人忌日和特定节日,还要“祭之以礼”;侍奉亲人强调的是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的统一,子女对父母的“孝”必须是真心实意的自觉内在践行;有后观念强调的是宗族的延续,有后者是为有后,若无后则要通过“过继”和“招亲”等方式来延续子嗣。为了更明晰地阐释孝行实态,本文特别对徽州祁门黄龙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将调研情况作为具体实例予以说明。 在探析“孝”的伦理要求和伦理实践后,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二者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于当代的思考。在当代,我们或许在利亲、善事、敬祖等方面是努力实现孝的伦理要求与伦理实践的契合,但传统重男轻女和厚葬风俗等观念则越来越不适应当代“孝”的具体履行。传承至今的“孝”伦理既吸收了儒家传统孝道的积极成分,同时也包含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应对积极成分合理地继承,对消极成分理性地批判。将“孝”与现代生活方式和道德发展水平相结合,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张爱萍;;继嗣与继产:明清以来徽州宗族的族内过继[J];安徽史学;2012年04期
3 李翔;;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曾振宇;张东伟;;以天论孝:董仲舒孝论发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朱岚;;传统孝道的历史步履[J];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04期
6 刘伯山;;清代休宁首村朱氏宗族的伦理生活[J];伦理学研究;2012年02期
7 刘伯山;;清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松解——以《黟县一都榆村邱氏文书》为中心[J];中国农史;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30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23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