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物理学的能选心理课吗_7620140905道德的心理物理学

发布时间:2016-09-28 21:09

  本文关键词: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①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不再只是计算机的机箱,不参与;算机运作,也和计算机如何运作无关;;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二者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②基于计算机模型的传统认知观,改由一种生物有机体;而隐喻认知和表征认知都以概念去表征概念,整个认知;图1表征、隐喻与具身三种认知方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38·,《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12期

①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不再只是计算机的机箱,不参与任何的计又是嵌入环境的。

算机运作,也和计算机如何运作无关。身体可以作为一部分认知的内容存在于认知加工过程之中,而且身体状态的不同也可以改变其他认知加工的内容。因此,这是一种基于生物有机体模型的观点。对计算机科学家来说,所有的符号计算过程如果都嵌套于身体,那么仅凭一套完美的程序是不足以概括不同的人类个体的。另一个疑问是,用概念来表征概念是认知科学的立足根本,但为什么具体的动作和身体感受能够与抽象概念发生联系呢?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在初级阶段首先发展了动作以及空间能力,在习得了这些能力后,才以此为基础去发展高级的心智能力。而进化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的神经系统最初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承担高级心理过程的运作,而是以处理基本的知觉和运动过程为主,当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原有的神经系统便开始承担了高级心理过程的任务,因此,动作与抽象活动在生理上是有联系的

。通过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的过程,人们能够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以及概念与身体体验之间的联系,在物理变量刺激达到一定值时,能够激活具有道德意涵的心理表征,并以之作为后续认知过程的载体。

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二者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身认知是以身体感受或者活动状态去表征道德概念,是以具体的身体来表征抽象概念,因此它实际上是颠覆了

②基于计算机模型的传统认知观,改由一种生物有机体模型去看待人类的认知过程。

而隐喻认知和表征认知都以概念去表征概念,整个认知过程没有脱离概念层面。需要指出的是,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并不排斥,两者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仍然会纠缠出现。在谈及某一与道德相关的概念时,我们不仅可用隐喻来思考,还可回忆出具体的情景甚至情景中的动作。表征认知、隐喻认知与具身认知三种认知方式的区别见图1所示。

图1 表征、隐喻与具身三种认知方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8·,《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黄华新:《哲学视角中的当代认知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8日,第14版。

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

物理变量对道德的具体影响机制见图2。事实上,这一机制看似可以解释普遍化的人类判断和行为,而为何这种新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多讨论道德相关问题呢?传统哲学家通常认为,常人具有描述自己或者他人心理状态以及归因的能力,这种能力无须专门训练,它随着人类发展相伴形成。我们的认知过程是相对客观的,如果认知过程发生了偏差,那么其原因是情绪等因素影响了认知过程。据这一观点,如果我们的行为在道德意义上与常识不相符,那么必然是与道德相关的某些因素影响

)作为客观过程的道德认知,即道德因素仅仅在认知过程中起一种调节(moderate

作用。而现今实验证明,道德判断在认知过程中出现在前,并处于一个首要环节的

)作用。例如,实验哲学家询问人们两个情境地位,起到的是一种中介(mediate

副总经理对董事长说:我们想开始一个新的项目,它能帮我们盈下的意图判断:“

利,但它也会破坏环境。董事长说:我对破坏环境与否毫不关心,我只想尽可能盈利,开始这个项目吧。于是新项目开始了,同时环境也被破坏了。你觉得董事

”第二个为:“副总经理对董事长说:我们想开始一个新长是有意破坏环境的吗?

的项目,它能帮我们盈利,但它也会保护环境。董事长说:我对保护环境与否毫不关心,我只想尽可能盈利,开始这个项目吧。于是新项目开始了,同时环境也

”董事长已明确说明其对环境的破被保护了。你觉得董事长是有意保护环境的吗?

坏或保护没有意图上的差别,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在第一种情况下董事长有意破坏

①这一结果是反常识的,也不合逻环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董事长无意保护环境。

辑,但对该结果产生原因的分析则表明,因为人类的道德判断出现在意图判断之前,②除了意图判断,道德判断的中介作用在知识、信念直接中介了情境与意图判断。③这表明人的认知过程与科学假设的验证过程并不相同,道等多个领域都被证实。

德在人的认知发生伊始就发挥作用。无论我们作任何判断,道德判断始终在最开始就影响了其他判断,因此道德过程可以被看作广义认知过程的开端。在这个意义上,

④因此,物理变量若对心理变量有影响,),实验哲学家将人称为道德家(moralist

那么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处于认知要冲地位的道德,而心理物理过程也可能包含于这一过程之中。

Intentional.Knobe,ActionandSideEffectsinOrdinarLanuae,nalsis,vol.①J"A      yggy 

63,2003,.190193.-pp

,:UandG.Mendlow,GoodtheBadandtheBlameworthnderstandinThe.Knobe②J       yg

,theRoleofEvaluativeReasonininFolkPscholoournaloTheoreticaland        "Jgygyf  

PhilosohicalPscholovol.24,2004,258.252 -pp.pygy,

,W.,,,H..KnobeBuckwalterS.NicholsP.RobbinsSarkissianandT.Sommers,③J  

,ExerimentalPhilosohnnualReview oPscholovol.63,2012,8199."A  -ppypp.f ygy,

,Person.Knobe,asScientistPersonasMoralist,ehavioraland BrainSciences,④J"B      

vol.33,2010,329.315-pp.

·39·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12期

图2 物理变量对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

,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过程使得物理变量对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产生影根据图2

响。第一个过程是如何联系物理变量与道德概念。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表征认知、具身认知与隐喻认知是三种建立联系的途径。基于计算机模型的表征认知与隐喻认知在概念层面上将物理变量与道德概念建立语义联系,而基于生物有机体模型的具身认知则通过具体的身体状态和动作的变化来与道德这一抽象概念建立联系。这三种认知方式形成的物理变量与道德之间的联结便是一种带有道德意涵的认知单元,它将作为之后认知过程的载体,从而影响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但在形成带有道德意涵的认知单元前,我们必须考虑为什么物理变量是成对出现的?我们认为宣示、具体化、具身以及隐喻一定不会是一种随机的思维,它应该服从一些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它既受到人类的内在思维特性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时代的影响。伊娃

)提出,对立的二元思维可能是人类表征复杂概念的思维娜·马科瓦(IvanaMarkova 

),人类常常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形成特性,她把这一思维过程称为论题化(themata

①科学史上很多的二元社会表征,比如个人与社会、天性和教养、公平与不公平等。

辩论经常是科学探索发展的机制,对普通人而言,对立二元也是我们理解大量社会概念的有效思维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定义没有创造力的行为和结果来理解创造力。正是如此,人类才会将物理变量进行二元对立之后与道德产生联系。

物理变量影响道德的第二个过程是对具有道德意涵的认知单元进行操作。基于计算机模型的认知观,认知过程在于用某种逻辑的、计算的方式来加工带有道德意涵的心理表征,使得我们做出带有道德意涵的判断和行为。而按照具身认知的观点,这一阶段的操作除了抽象的认知单元,仍然包含了身体以及动作在内。该过程与认知科学所描述的普遍认知过程无异。但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调节变量,它影响着物理变量及其带有道德意涵的心理表征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作

.Marková,Dialoicalitand SocialReresentations:The DnamicsoMind,①I  gypyf  

:,CambrideCambrideUniversitPress2003. ggy 

·40·

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

用。比如意识状态,实际上整个道德心理物理过程都处在一种自动化状态,我们在该状态中无须投入意识努力便可完成。相反,在投入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反而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审慎且仔细的监测,导致自动化过程的影响减弱。同时,如果我们意识到物理变量对道德产生了影响,我们会自发产生调整,而这种调整往往并不能使人满意,从而也影响了道德判断的结果。如同进化心理学对具身认知产生机制的描述,生理结构也确实影响了物理变量对道德的作用。研究发现,温暖使人更加友善则是因为,知

①同样,个体觉温暖的脑区同时也负责信任行为,在信任游戏中这一脑区也被激活。

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调节变量。简而言之,人类在对外界的感受性上具有个体差异,是否能强烈地感受到身体或者状态的变化,会导致人在相同外在情境刺激下所做出的判断和行为产生差异。除去身体感受性的差异,其他人格差异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是否更多地选择使用具身或者隐喻认知来指导其认知过程,这一假设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文化作为一种广义的情境变量,同样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我们现有的研究发现,即使是不同文化,如美国和中国,个体遵从的认知机制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我们提出的两阶段模型在中美文化中也是适用的,但是文化的差异会使抽象概念的认识产生意义上的差异。如在表征认知上,谈到一

创造力”时,不同文化下的个体用以表征它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同个抽象概念如“

文化中的人所用来表征“创造力”的具有创造性的人物在各个方面也大相径庭。而隐喻的文化差异在认知语言学中一直是研究重点,譬如白色在西方可以表征高贵、圣洁,但在中国文化下,白色却常常和恐怖相联系。具身认知同样具有文化差异,

”),而中国文化下我如同样去表征愤怒,西方文化可以用耳朵(如“ononesear  

。由于建立物理变量与道德这样的抽如“大动肝火”)们却用肝胆这样的内脏器官(

象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是其认知过程的第一阶段,因此富含意义的文化在道德心理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应占据重要地位。

三、总结与展望

值得指出的是,在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的研究队伍中,很多研究者关注的是某一个特定的物理变量对道德的影响,而我们首次将这些分散在心理学的不同领域的研

,使得这些分散的、独立的领域综合在一个学科的大框究总结为“道德心理物理学”

架之下。与传统的哲学思辨方法不同,道德的心理物理学采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

①,,M.Y.KanL.WilliamsClark,J.GraandJ.A.Barh,PhsicalTemerature  gygyp 

:TEffectsonTrustBehaviorheRoleofInsula,ocialConitiveand Aective"S        gff

Neuroscience,vol.6,no.4,2010,515..507-pp

·41·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12期

法来探讨道德这样的传统哲学问题,但实验方法的引入并不是在抢夺传统哲学研究

①在学科交融日益深入的范式的地位,而是成为对哲学问题探讨的一种有益补充。

今天,同一个问题呼唤多个学科从不同侧面来进行探讨。心理学家对道德问题的涉足实际上也引起了两个学科更多的对话。譬如情境主义(situationism)伦理学便以社会心理学实验为证据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德伦理学,认为根据心理学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美德伦理学高估了人类内在倾向对行为的作用;同时,社会心理学包括道

②而美德伦理学家德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结果表明,美德伦理学低估了情境的作用。

则就情境主义伦理学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进行了各种逻辑推理上的反驳。这

,都使场争论现在仍没有结束,其本质就是曾经发生在心理学中的“人—情境之争”

用实证方法的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曾试图以“人格确实存在,但存在于平均行为中”解决这场争论。而如今美德伦理学家采取逻辑思辨的方式,情境主义伦理学家采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式,二者始终不处于同一个平台上,因此问题的解决变得困难。实际上,对方法的执着无疑是交流的壁垒,若伦理学家能更多尝试实证方法,而心理学家更多具备哲学思维方式,则许多道德问题的探讨方能持续。道德的心理物理学采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道德问题,不仅是对实验伦理学发展的推动,也希望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面临共同的问题时,有可能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更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交流与对话。

除研究方法外,道德心理物理学同样给心理学和伦理学理论带来某些有益的影响。首先,不同于规范伦理学,道德的心理物理学只产生描述的作用,但这种描述能够对规范起到有益的补充。功利主义或者义务论等规范伦理学时刻在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告诉人们在某种情境下应该做出何种行为,而道德心理物理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只能描述客观现实。某种意义上,伦理学家们认为道德讨论的是“应该”(),而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的是“),规范性与描述性根本不应放在是”(ouhtisg

一起讨论。但在面临一个具体道德困境时,规范伦理学家虽然能提供行动的法则,但不同取向的规范伦理学家却要求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我们这个时候或许该思考这些规范所能够产生的效用到底有多少,人们是否真的按照某种规范伦理学理论所教给他的准则在行事。这时,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试图表明,,人类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不一定是我们理解和使用了规范,而是受到某些情境变量的影响。伦理学家在试图建立其“应该”理论时,这些“是”的客观结论值得思考。同时,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结果甚至可以作为评判伦理学理论在经验上正确与否的标准。譬如,

①,《彭凯平、喻丰、柏阳:《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

6期。

.M.Doris,LackoCharacter:Personalitand MoralBehavior,New York:②J  f y 

,CambrideUniversitPress2002. gy 

·42·

 

 

下载地址:7620140905道德的心理物理学_现象_机制与意义_彭凯平.Doc

  【】

最新搜索

20140905道德的心理物理学_现象_机制与意义_彭凯平

深圳经济特区集体协商条例

红红火火造句

UPS故障分析

长裤 服装真正的革命

水生生物学期末G

毕业论文—交互式合作零售创新模式研究

幼儿园晨检制度

无领导小组案例整理

安乐死构成故意杀人罪


  本文关键词: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5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25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f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