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李泽厚伦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本文关键词:略论李泽厚伦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出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通过分析李泽厚关于道德的本质、起源、目的及审美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认为举理性释道德本质、宗实践明道德源处、伸人类示道德崇高、寓审美言美善汇通,是李泽厚伦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Abstract]:Li Zehou's "ontology of anthropological history" contains rich ethical idea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 Zehou about the essence of morality, origin, purpose and aesthetic and moral relation, for that reason, Zong Ming release the moral essence of moral practice, moral human source extension shows noble, good Yu trial in Huitong,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Li Zehou's ethical thoughts.
【作者单位】: 中共晋城市委党校第一教研室;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也即道德哲学。康德认为,道德、伦理的本质是自由意志和实践理性。道德是对绝对命令的严格遵循。道德、伦理起源于人类先天的道德理性能力。康德伦理学有见于道德、伦理的理性本质,不明于道德、伦理的实践起源。马克思认为,道德、伦理起源于实践,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宛小平;;从新发现朱光潜画论“残稿”看其绘画美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刘欣;;朱光潜“不即不离”说之批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朱安迪;;论文学创作的灵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刘悦青;胡维平;;彝族服饰图案及色彩在丝巾上的运用[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8 李耀南;;后实践美学的思想迷误[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云珍;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霍永丰;影视传媒教育中的审美幻象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敏;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连志;内丘纸马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君山;;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季欣;;新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述评——兼及李泽厚的入选[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5 刘再复;;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6 贾晋华;;走进世界的李泽厚[J];读书;2010年11期
7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8 张清民;;三题议论李泽厚[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1期
9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10 刘悦笛;;素描李泽厚[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李泽厚伦理课最后探讨何为哲学[N];东方早报;2014年
10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3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4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维;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44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4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