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学与至善学——康德的两种伦理学及其内在融贯性问题
本文关键词:道德学与至善学——康德的两种伦理学及其内在融贯性问题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康德 狭义伦理学 广义伦理学 道德 至善 幸福
【摘要】:不论是在康德生前或死后,其义务论伦理学始终广受批评。一种最常见的批评是:康德的伦理学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它在确立道德基本原则时从根本上撇开了对于幸福的考虑。但是这种批评可能主要地针对着康德的狭义伦理学即道德学,而并不适合于康德的广义伦理学即至善学。康德不仅明确地把主张德福统一的至善学视为一种伦理学,而且还把"促进至善"当作一种广义的道德义务。于是,康德的两种伦理学即道德学与至善学之间的相互融贯性便成为人们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道义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Abstract]:Whether it was before or after Kant's life, his ethics of obligation was always criticized.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riticisms is that Kant's ethics is an empty formalistic ethics, which fundamentally ignored the consideration of happiness when establish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orality. But this criticism may be mainly directed against Kant's special ethics, which is not suitable for Kant's general ethics, that is, the most good. Kant not only explicitly regards the 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Lord Zhang Defu as a kind of ethics, but also regards "promoting the best" as a moral obligation in a broad sense. Therefore, Kant's two ethics, namely the coherence between morality and good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ir ethics in a comprehensive way.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B82-09
【正文快照】: 在对康德伦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常常把其伦理学仅仅理解为关于德性或德行的学说,即一种完全排除对幸福的考虑的义务论,而未曾意识到康德本人也曾明确地把关于至善(由德性和幸福两个要素共同组成)的学说称作伦理学(Sittenlehre)。对康德伦理学的这种狭义理解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10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辉;贺方刚;;至善何以可能?——佛家伦理与康德伦理的对话[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张茂坤;;论康德“至善”的幸福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白文君;;论康德伦理学中的上帝观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9期
4 申巍;王卫博;;超越生死与人性升华——康德意志自由理论的神学之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宣燕音;;苏联对有关康德哲学的几本新书的评介[J];世界哲学;1981年03期
6 鲍刚毅;;康德研究十年概述(二)[J];哲学动态;1989年10期
7 萨·巴特尔;;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冯显德;;康德至善论研究综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詹世友;;康德的美德理论及其内在困难[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0 白文君;;论康德对道德律有效性证明的演变[J];伦理学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邓安庆;;康德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草稿)[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荣;;德性是心灵的最佳境界——阿伯拉尔论至善与德性[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嘉明;;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持续创新 臻于至善[A];QCC—开发潜能 和谐提升——2010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10年
5 孔润年;;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对立:寻找伦理学的实践论依据[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陆通;;透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从《追寻美德》谈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吕诺;至善之人,积善之家,真善之城[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记者 黄磊 王欢 通讯员 胡敏利;“正德厚生”为标 “臻于至善”作尺[N];湖北日报;2010年
3 本报通讯员 东林 新刚 保党 本报记者 闻评;至善服务无止境[N];焦作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李树跃 记者 刘银昌;亦贾亦儒 至诚至善[N];淮南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顾兆农 龚永泉;“止於至善”[N];人民日报;2002年
6 辽宁省鞍山市煤气公司总经理 董迎春;全心敬业 至善为民[N];工人日报;2001年
7 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侯杰;江南大学至善学院成教学“试验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纪哲;精雕细琢 至善至美[N];德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冯秀彬;从教至善于不教[N];海峡时报;2001年
10 徐威;王永庆:止于至善[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斯;廷得尔的上帝观念[D];武汉大学;2007年
2 张会永;康德的道德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郭增花;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7年
4 于健;利奥·拜克论犹太教的本质[D];山东大学;2011年
5 徐晓宇;康德的自由观及其人学维度[D];吉林大学;2012年
6 曹峰;我可以希望什么?[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佰志;康德形而上学的目的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8 程宇驰;黑格尔自由观[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军;《管子》中所见政治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文;康德伦理学的确立及责任、自由范畴探析[D];安徽大学;2002年
2 郭瑞;浅析康德道德神学及其理性宗教的内在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宋治平;试论孙子思想的至善境界[D];西南大学;2006年
4 刘伟斌;康德至善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玉营;试论安萨里德性伦理学[D];山东大学;2007年
6 冯志坚;以至善的视角解读朱熹的理欲观[D];辽宁大学;2008年
7 李炯;《大学》新论:人性根基与大学之道[D];郑州大学;2009年
8 邓国元;王阳明与奥古斯丁善恶观比较[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智慧;康德幸福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兰芝;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5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4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