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史记》伦理文化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01年
《史记》伦理文化探微
王芳
【摘要】:《史记》蕴含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共三千年的中国 历史,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双重美誉。司马迁以五种不同的体裁,即本 纪、书、表、世家、列传,纵横交错地架构出这三千年的历史,立体化、系统化地展现了风 云变幻、丰富多彩的恢弘历史生活。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伦理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 要特性,因而抒写三千年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的《史记》无疑有着明显的伦理文化特 征。司马迁的伦理价值观有着自己理想的道德情感与取向,但他并没有以此来一味地 抹杀社会伦理价值观,而是在《史记》这部巨著中,使两者得到了兼容。后学者对于《史 记》伦理文化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主体性,而忽视主体性背后的大的文化背景。本文试 从伦理学的角度、社会政治学的角度、主体性的角度来解构《史记》的历史史实,探索大 的文化背景下,史公的伦理价值观以及伴随历史的进展而发展着的社会伦理价值观,, 以求重新整合《史记》所具有的伦理文化特征,使这种评价更具全面性,更具客观性。 论文的引言简单地说明了伦理特性、文化、《史记》三者之问的逻辑关系,阐释了 《史记》伦理文化的内涵所在。 论文的第一部分从伦理学的角度,即从道德行为以及支撑其行为的价值背景来探 究《史记》的伦理文化。取之以“道德外化”与“道德内化”的两个基本方面,展现从商朝 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社会人伦关系的三个基本层次,即君臣、父子、社会普遍的人际关 系,以此解析《史记》实录中所展现的社会伦理价值观。通过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各个 时期道德规范的阶段性,也可看出其承继性。当道德主体处于矛盾中,即道德主体处 在功与德,利与德的双重选择中时,道德规范体系便呈现出其约束性。道德规范的约 束随着人们对于功利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想的状态为人们所膜拜。 论文的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即从政治与伦理的内在互动关系来探究 《史记》的伦理文化。这部分从三个层次加以分析:首先,从表层和深层概略地追述了 伦理政治的精神。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性,从文化原理而言,则是透过血缘 伦理的组织,建立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原理。因此,这种以伦理维持家庭,从而以伦 理维持国家的观念,产生了“德治”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作为政治运作方式,推行者并 不关注伦理与政治双向同化所构成的理想政治境界,一心全在由这些达到的政治控制 效果,故伦理常成为政治的装饰。这就是伦理政治精神所包含的两层涵义。第二,从 一1 一 具体的伦理政治事实中来寻求《史记》伦理文化的政治特性,即伦理与政治的相互牵制 性,即伦理文化的现实性建构。第三,从《史记》所记叙的有关一些思想家的列传或者 《史记》中所展开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对话或他们思想的阐释中,来寻求《史记》伦理文 化的人文精神,即伦理文化的理想性建构。 论文的第三部分从主体性的角度,即从写作主体司马迁的伦理价值观来探究《史 记》的伦理文化。第一,阐释司马迁的社会伦理理想。即《五帝本纪》《夏本纪》所展现 的为君之德和为臣之德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司马迁的社会伦理理想。第二,阐释司 马迁的伦理价值取向。有明显道德涵义的传记,叙述典章制度的《八书》,体现总的时 势的《十表》之序都融汇了司马迁的伦理态度。第三,阐释司马迁的伦理情怀。《史记》 篇末“太史公曰”以及《太史公自序》从不同的角度,但却是从同一层面使太史公司马迁 的伦理情怀得以直接抒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史记》伦理文化得以全面地展现。伦理学的角度、社会政治学 的角度、以及主体性的角度是一个层面上的不同立足点,但这三者密切相关,不能偏 废,体现了《史记》伦理文化之精义。即人们对于作为道德规范最高典范的“德”,其顶 礼膜拜的情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即使太史公也不能免俗。只是在实现“德”的方 式“贤者诚重其死”与“贤者不自重其死”中,司马迁的伦理情感更偏向前者,对于“德” 的实现更注重实际功效,不单单是认同那种为道德规范而牺牲的精神,而更多的认同 这种对“德”曲折的实现方式,因为后者更具艰难性c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7.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单瑞永;《史记》人物美德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友冰;试论《史记》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许启贤;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白庆红;张骞出使西域及“凿空”的内涵与意义[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4 段爱萍;春秋霸主重耳形象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蒋将;利明慧;;从《留侯世家》看司马迁眼中的张良[J];传承;2008年16期
6 巴兆成,李民辉;视死如归的豪侠义士田横[J];管子学刊;2003年01期
7 金久红;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道德观[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Z1期
8 王明信;论司马迁的伦理观[J];河北学刊;1991年02期
9 周要;司马迁的爱国主义思想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10 张振元;留诚信于身后——李广悲剧形象探微[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卫平;论信与信德修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葛刚岩;论《史记》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潘定武;《史记》写人成就探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任刚;司马迁对传主心理动力的探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马毓;司马迁对历史的诠释[D];西北大学;2005年
7 欧小蓉;《史记》中的策士形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升磊;麦金太尔美德伦理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9 谭时康;《史记》“类传”人物塑造的特色及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卜超;司马迁《史记》人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发荣;中国伦理文化的优良传统评议[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王兴尚;;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10期
3 郑莉;正统伦理与异端伦理──评《中国异端伦理文化》[J];求是学刊;1996年03期
4 柴文华;论中国伦理文化中竞争与和谐的统一[J];理论探讨;1997年04期
5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举办学术研讨会[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淑芹;牟海林;;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文化基础[J];伦理学研究;2010年05期
7 马庆玲;重建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有益探索──读《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J];天府新论;1998年04期
8 孙力,马伟;试论伊斯兰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回族研究;2005年03期
9 徐晓杰;延安整风精神与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肖雪慧;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建;;论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文化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孔润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构想[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3 孔润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构想[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4 王鲜荣;;德厚涵深的中国伦理文化[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5 燕传琪;;《史记》中之“颍上”究在何处[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6 冯明;李学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贵华;;金圣叹论《水浒》和《史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谢新敏;;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背景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布莉华;;《史记》对《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继承和发展[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李秀英;;华译《史记》可读性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芳;[N];联合时报;2004年
2 毋凡;[N];山西日报;2004年
3 牛鸿恩 北京师范大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记者 章红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王兴尚;[N];光明日报;2007年
6 承德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 沈玉波;[N];承德日报;2010年
7 郑镇;[N];福建日报;2004年
8 刘丽文;[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雪松;[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王晖;[N];河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玲;清代《史记》文学阐释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3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蔡丹;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吕占军;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2世纪末汉代与古罗马道德语言观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自然;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D];河南大学;2008年
10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史记》伦理文化探微[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明友;论《史记》的“一家之言”[D];苏州大学;2002年
4 柴振威;《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颖韬;《史记》传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卢刚;《史记》中自杀人物群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毛金霞;《史记》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伶俐;《史记》与《汉书》中的复仇事象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史记》伦理文化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