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
本文选题:校园暴力 切入点:伦理同一性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冲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Abstract]:The ethical focus of the phenomenon of campus violence is that the ethical identity of "you-I symbiosis" has been dispelled, which shows that individuals are unable to gain identity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schools and dormitories. Individuals without a sense of belonging are in a state of loneliness in the spiritual world, In the world of life, individual behavior is totally subject to willfulness and impulse. How to make individual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entity and make individual impulse ethically rational become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ethical identity of the school as the inheritor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reshaping the school, teachers' double protection and care of the students' life world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make the school, Dormitories become students'"family of life" and "family of spirit", awaken students'"collective memory" and "sense of homogenization"; second, they manifest the ethical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make individual behavior transcend the state of human natural impulse through educatio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 natural impulse-obligation-happiness and make it a cultured pers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0&ZD072) 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课题(2011C24)
【分类号】:B82-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崔丽;;与临刑前的马加爵面对面[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6年09期
2 田海平;;和谐伦理作为一种承认理论的四个论纲[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李锡海;;追求绝对自由:犯罪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根源[J];齐鲁学刊;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继红;;实践:自由之途[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2 杨昌宇;;从源起到终极:法治自由价值核心地位的理论证成[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3 杨晚香;;私有财产权的行政法保护[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韩钢;;平等权的存在形态及其内涵[J];齐鲁学刊;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1586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8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