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物质文化
本文选题:中国少数民族 切入点:道德生活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是指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为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以社会化的实践方式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活动。它既在宏观层面通过公共仪式、集体狂欢、民族节日等形成民族特定的道德习惯、道德风俗与道德氛围,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又在微观层面通过善恶认知、价值内化、行为规范等对民族个体进行分析,并立足现代语境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做出新型建构,积极引导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物质文化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植根于特定的民
[Abstract]:Is Chinese minority moral life refers to the territory of the China ethnic minorit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moral activities represented by social practice. It is at the macro level through the public ceremony, revelry, ethnic festival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moral habits of the nation specific, moral customs and moral atmosphere, 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 cohesion of the ethnic community;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 and at the micro level through good and evil, cognition, behavior norms of national individual, an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ntext and make new minority ethics, and actively guide the service to the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 minority of moral life, Chine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culture and ethnic minority Chinese moral life rooted in specific people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政治学院;
【分类号】:D633;B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霞;邓名瑛;;论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鲁芳;;对我国当前道德生活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高兆明;也论道德与幸福——兼与程秀波商榷[J];中州学刊;1993年01期
4 王南n\;论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7年03期
5 弥沙;武卉昕;;社会转型时期既“好”又“善”的生活如何可能[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6 邓名瑛;;曹魏时期君民关系领域的道德生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陈楚佳;论道德法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8 陈升;;楹联中的道德与道德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刘新华;;从“品德”到“道德”: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杨芳;;西方经济与道德“二律背反”论的批判性反思[J];理论界;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泽环;;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泽环;;《大学》和《政治自由主义》之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陈桂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陈泽环;;传承还是断裂——试论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陈桂蓉;;前言[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李彬;;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为民;;论道德文化的现代创新[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陆通;;透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从《追寻美德》谈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潘忠宇;李伟;;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期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肖群忠;;“生活伦理”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俊人;走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前沿[N];光明日报;2004年
2 王海昌;救助的道德考量[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蒋德海;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N];解放日报;2006年
4 宋希仁;怎样认识道德的“应当”[N];光明日报;2000年
5 中央党校 王杰;传统文化与主体价值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7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8 李兰芬;道德话语权问题及对策[N];苏州日报;2008年
9 王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樊浩;高技术的伦理—道德悖论及其文化战略[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4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7 覃青必;论道德自由[D];中南大学;2008年
8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倪素香;善恶论[D];武汉大学;1998年
10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洁;当代中国道德领域知行分裂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芳;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观察与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鹤玲;道德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D];扬州大学;2003年
4 邓文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伦理与民族干部道德素质培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范晓光;道德话语的当代建构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喻文德;论天性与德性的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雁南;道德底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莉;从知行分离看道德教育的缺失[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胡剑云;关于德育逻辑起点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立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道德的变迁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94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9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