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
本文关键词: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10年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
张文瀚
【摘要】: 如何认识“敬”观念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价值和意义,是研究孔子思想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 春秋之前,“敬”主要指严肃、认真、谨慎、勤勉、郑重、努力等积极的临事态度。“敬”的意义体现了在天命鬼神观念笼罩之下,由人对上帝鬼神的尊敬畏惧生发、承续、拓展并理性化后,形成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显示的是对君臣道德操守和品行的要求,对社会各个阶层都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 孔子对传统的“敬”观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继承了传统“敬”观念蕴含的情感、态度和规范的意义。但是,孔子的“敬”更多体现了对人伦自然亲情的关注和社会一般成员的尊重,注重了“敬”对自身修养的价值和作用。孔子用“敬”来贯彻和实践其倡导建树的仁学思想。 “敬”与孝、仁、礼以及其他的道德范畴的关系密不可分。 从“敬”与“孝”的关系来看,传统的孝观念重视祖先,体现对祖先的追念和感恩,人伦父子关系占据次要地位。孔子把人子对父母的“孝”放在孝道的中心地位,用对父母的“敬”来强调父母的意愿、地位应受到不可违逆的尊重,从而强调了人伦之爱,维护和强固了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伦理道德关系。“敬”承担着实践、充实和完善“孝”的功能。 从“敬”与“仁”的关系来看,仁所体现的对人的“爱”和“敬”具有相同的价值属性,都来自于自然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亲切、虔诚的感情。具体反映在:在修身方面,“敬”既体现了自我的素质要求,又体现着躬行实践“仁”的态度要求;在政事活动中,“敬”是君子、仁者所具有的一般的、普适性的、对世人的重视、尊重、关切和惠爱的精神品格,是保证政事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所需的郑重、谨慎、竭诚、尽心的处世态度,既是对君主、长上的“爱敬”,又是对百姓的“爱敬”;在人际关系之中,孔子的“敬”是人际往来的一般的信条和规则,“敬“的施行,对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之下生硬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调和作用,为社会关系的和谐和融洽注入了一种活力和温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切。 从“敬”与“礼”的关系来看,在宗法制崩溃的形势下,“敬”的贯注,使“礼”的基本程序、仪典、形式下徒留的僵化的规定,重新具备了效力,“礼”关联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尊重和敬畏。同时,礼由与等级制密切相关的贵族性的“礼”,扩展成为涵盖一般民众的世俗化、平民化的“礼”。孔子主张的关于君、臣、父子以及作为一般的社会成员的礼,其精神始终贯穿着“敬”要求。 除了与孝、仁、礼等关系之外,“敬”与忠、义、知、恭、信、宽等其他诸德具有精神内核和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共同指向孔子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敬”的精神特征是落实孔子思想道德观念的基本的前提性的行为要求。它的全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把道德原则转化为推动个人品格塑造和社会积极变革的力量,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使孔子的伦理教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化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这样,孔子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敬”是一种精神和态度,既有道德规范的意义,又具有实践性品格,是孔子学说中一切伦理道德准则借以实践自身的中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22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化;;论孔子美德教育思想现状与有效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世晶;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琬;箴言古玺与先秦伦理思想[J];北方文物;1997年02期
2 汤勤;孔子礼学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许凌云;先秦诸子伦理观的历史考察[J];孔子研究;1988年02期
4 杨朝明;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5 李春青;论“敬”的历史含义及其多向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王杰;神权政治向伦理政治的转向——西周时期的敬德保民思想[J];理论前沿;2005年23期
7 赵伯雄;;先秦“敬”德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8 陶思炎;论先秦诸子的鬼神观[J];史学月刊;1990年01期
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J];文物;2009年06期
10 李学勤;何尊新释[J];中原文物;198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连奇;《论语》中“敬”的多重意蕴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马育良;儒门《诗》学中的“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高方;;从庄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若英;;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玥纹;初中地理愉快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艳;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冬梅;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金仁权,崔昌海;二程与朱熹的主敬思想[J];东疆学刊;2000年01期
3 李月芳;;浅析朱子“持敬”说的理论渊源[J];大众文艺;2010年06期
4 刘雪红;李静;;朱熹“主敬”说探微[J];大众文艺;2010年08期
5 宁新昌;朱熹人生境界理论述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吴震;;略论朱熹“敬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王爱红;;从“主敬”思想看朱熹的主体修养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8 文必方;论程朱“主敬”的工夫和境界[J];嘉应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朱汉民;;朱熹论居敬工夫与身心互动[J];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10 丁原明;朱熹理学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援用[J];孔子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闫杰;朱熹省察思想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程海霞;唤醒沉睡的道德自觉——朱熹修养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3 彭建忠;论儒家伦理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闫萍;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周斌;浅论孔子仁的思想[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6 马宏艳;《论语》中孔子的传播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刘亚洁;当代社会慈善行为的道德价值及培养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省吾;释羌、笱、敬、美[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01期
2 边成修;叶学明;沈振中;;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J];考古;1964年03期
3 郭沂;《中庸》成书辨正[J];孔子研究;1995年04期
4 ;与鬼神结心:儒教祭祀精神[J];孔子研究;1998年03期
5 李春青;论“敬”的历史含义及其多向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许凌云;应该有分析地对待孔子的忠君思想[J];齐鲁学刊;1985年05期
7 陈赟;;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长沙柳家大山古墓葬清理简报[J];文物;1960年03期
9 刘玉敏;;敬与静——二程“主敬”思想对先秦儒家之“敬”及佛道“静”的思想整合[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黄怀信;;《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属于哪种类型?[J];孔子研究;1986年01期
2 郭沂;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J];齐鲁学刊;1986年03期
3 张劲;也论孔子思想核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4 范卫红;从“士君子之道”看孔子思想的体系[J];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03期
5 张琼;论孔子自我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方延明;“仁”与“礼”不等于孔子思想的“内容”与“形式”[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2期
7 车载;;关于孔子思想讨论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62年07期
8 马南;孔子法律思想评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韩玉德;孔子“小人”价值观述论[J];东岳论丛;1986年04期
10 车载;;论孔子的闻道与行道[J];学术月刊;196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侯瑞云;;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樊泳湄;;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福军;;试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爱民;;略论孔子的激励思想[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黄开国;伍星明;;“和而不同”的永恒社会人生价值[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李卫军;;姜炳璋《读左补义》取义研究[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朱贻庭;;有序—和谐:“和为贵”文本解读[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许宁;;孔子论“君子”——兼谈对建设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马云山;;五四运动的再认识[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曲阜师范大学 王曰美;[N];光明日报;2010年
2 王杰;[N];学习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胜剑;论春秋之前天人观的演变与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文瀚;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D];河南大学;2010年
3 宋新忠;孔子人才管理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莉;孔子心理卫生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5 许莺;美国学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培国;孔子与西周宗法制度[D];山东大学;2008年
7 徐玲;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策;孔子仁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麻海莲;孔子的人本教育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立宗;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