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 投稿:郭熼熽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现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却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主要方面,这些道德信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面对此种状况,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本位,…
2012年11月11日至12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隆重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徐维凡副司长、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们对近几年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所发挥的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各学报同仁甘为人梯、辛勤…
正业包装(中山)有限公司是一家颇为低调的企业,它已于2011年6月在香港上市,但有关企业的报道却甚少见诸报端。正业包装的理念是:“我们只想踏踏实实地为客户服务,为他们提供高品质的包装产品,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优质、环保、经济。”白色家电包装集结号…
摘 要: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现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却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主要方面,这些道德信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面对此种状况,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本位,挖掘儒家传统伦理观所具有的丰富道德内涵,探索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案,将是合理而适当的路径。从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对儒家伦理观的内涵进行总结,结合其实践意义,指明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启示,希望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儒家; 传统伦理观; 大学生; 道德信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99-0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信仰问题,而思考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法成为当代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此种状况,很多学者都希望从现代西方教育家的理论中去发掘资源,然而却忽视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具有的丰富道德内涵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解决所具有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功利化趋向中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
“信仰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严格地讲,它是人对精神层面追求的坚定与执着,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以限定的观念形式指导着人的社会历史实践。道德信仰作为人道德活动的前提,它内在的要求必须以对道德的信仰为基础,以对善的终极追求为目标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如此构成了道德信仰的完整内涵。”[1]信仰的缺失不仅会导致人思想上的混乱,而且会导致人在实践中失去行动的方向。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的传入,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功利主义逻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陷入到令人担忧的境地。当前,“功利化”已经成为在现代社会流行的关键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欲望占领,道德信仰的崇高位置面临着被物质利益代替的危险。“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奉献与回报相背的现象,使道德成了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就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人们对道德信仰就自然会瓦解。”[2]大学生作为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根本力量,也同样受到了现代性困境的冲击,很多大学生已经被“功利化”逻辑捕获,导致其道德信仰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被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情感、社会责任等方面。首先,在学习上,学生的明确目的只学习有用并尽可能产生最大利益的课程,对哲学、艺术、文学等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学问不予理睬,或者这些人文科学只是他们用来提升其市场价值获得人们承认的一种功利性的手段。因而学习不是以求真求实为标准,仅仅是以功利为目标。其次,在情感上,在学生中流行“学习好不如嫁得好”的功利化爱情观,消费、享乐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因而很多人处于一种价值虚无主义的状态。最后,大学生普遍的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何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何谓正义与善缺乏清醒的意识,奉行只要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而反观国外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及责任意识。因而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道德信仰的有无绝不是一个小问题,相反它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并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及功利化趋势,将直接关涉着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对于正在高调进入现代阶段的中国来说,“功利化”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昭然若揭,医治此症结,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因而只有认真地面对这一问题,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显然与西方现代性的进展存在着时间的错位,当西方社会出现现代性的危机并进入到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时,中国才刚刚开始现代性历程。而面对作为现代性危机重要体现的道德信仰危机时,西方社会显得力有未逮,甚至到今天西方社会仍然面临着道德信仰危机的侵扰。那么在中国,当我们正在开始现代化时,怎样避免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如功利主义逻辑及道德信仰危机?对于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下现实,不断地吸收西方社会的优秀成果,更不要忘记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从我们本来生命传统出发,发挥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是克服当前信仰危机问题的根本途径。
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儒家伦理观在中国文化的绵延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它不仅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具有核心地位,同时亦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由此,在现代的转型中,如何发挥儒家传统伦理观在建构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与否,而在这其中,通过对儒家传统伦理观合理性内涵的挖掘,探求克服功利化趋向中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问题的路径,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传统伦理观之道德信仰核心与践行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伦”有次序之意,“理”包含着合理。“将‘伦’和‘理’结合在一起,成为‘伦理’一词,其含义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3]王海明在《伦理学方法》中也指出,“所谓伦理,就其在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便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4]由此可见,“伦理”注重的是“人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俗一点说,就是为了实现人们之间共同生存的目的,人如何与人交往和沟通。在伦理上,儒家思想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发展奠定发展基础的。儒家强调以“仁”为核心道德范畴,在行为动机上约束人,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善的观念;以“礼”为行为规范,规范人的行为方式;同时在与他人交往时,应遵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从道德信仰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分析出儒家确立其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是“仁”,而“礼”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分别构成践行儒家道德信仰的行为规范和交往准则。 1.“仁”——儒家传统伦理中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
在儒家传统伦理观中“仁”无疑是最为核心的范畴,这也自然成为儒家传统伦理观之道德信仰层面的核心。从人性的角度看,“仁”是人应当具备的关于善的观念和优良的品性。《论语》中,从血缘亲情、“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政等多个角度对“仁”的理解,实质上回答的就是人何以称之为人的问题,正如冯友兰所言:“《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5]“仁”也是美好品德的总称。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篇》)“刚、毅、木、讷”是人真性情的质朴表达,是君子的品格,接近于仁德,也是仁德之人常具备的特征。因此,一言以蔽之,《论语》对“仁”的解释所揭示的是“为人之道”,即“仁者,人也。”(《中庸》)
首先,是从血缘亲情的角度对“仁”的阐释,《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所谓“孝悌”,就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尊敬长辈。程颐的解释是:“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得出,有德之人应该以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尊敬长辈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从此出发,“仁道”才会有建立的可能,这就是 “仁之本”。
其次,从“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角度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篇》)朱熹释:“爱人,仁之施。”可见,“爱人”就是“仁”自身的一种表现,“爱人”是对人的一种“博爱”,不仅仅是对父母表现为孝顺的爱和对兄弟表现为敬重的爱,而且是对朋友表现为信义的爱及对陌生人表现为同情的爱,也是对君主表现为忠诚的爱。此外,《论语》从仁政的角度以“仁”作为根本要求从而来规范统治者的行为,劝诫君主能从“宽、信、敏、公”出发去爱自己的臣民,促使其施行仁政。社会上下人们都能以“仁”要求自身,做到“恭、宽、心、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7],社会呈现出互相关爱的和谐景象,这就是“仁”在社会中的显现。
2.“礼”——儒家传统伦理中践行道德信仰的规范
通过“礼”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践行“仁”的观念,实现“仁”的价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颜渊向孔子提出关于何谓“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以“克己复礼”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便可以达到“仁”。“克己”是要克制一己之私欲,“复礼”是要在“礼”的规范下行事,若将“克己”与“复礼”相结合起来便是“为仁”,“为仁”就是实行仁德,也就是“为人”、为君子。
“克己复礼”的行为准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若不合“礼”之事,就应该不要看、听、说以及做,这也是“克己复礼”的行为细则。“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表明从个人的内在动机来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主体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自身以此标准来作为行动标准时时督促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另外,孔子也强调从道德旁观者的角度,用“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评价标准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判。例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八佾”是天子之乐,而季氏只是士大夫,以大夫之身份用天子之乐,是为“僭用”,这正是“非礼”的行为,因此,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是用“礼”的标准尺度来评判季氏的行为不具备合法性与合理性,从而对季氏进行谴责。总之,“礼”既是评判人自身内在动机和目的是否合理的标准也是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传统伦理观中与他人交往时践行道德信仰的原则
《论语·雍也篇》中,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首先自己要树立“圣人”的观念和意识,要达到“通达”的境界,然后由自己出发,贯穿“推己及人”的逻辑引导别人也和自己一样去树立成为“圣人”的意识,追求“通达”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而言之,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应该立足于高尚的道德境界引导别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追求崇高的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社会中大家的和谐共在。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人终生都应遵守的人生格言是:自己不愿意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从否定意义上给人与人的交往树立的消极性原则,也是一种底线原则。如果只从一己私利出发去和别人交往,遵循自己私人利益的至上原则,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就会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使人际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遵循的是“克己显真”的行为原则,克服自己的私欲,在人际交往中保存自己纯真的性情和高尚的人格。换而言之就是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不是单个人自己的世界而毋宁是个人与他人同在的社会,只有从共在的前提出发,人与人之间以真诚的情感和崇高的品格来以诚相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才会是和谐而美好的。
三、去功利化思考中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
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明精髓,是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根”,也是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要价值依据。离开民族传统道德文明,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重建只能返回到初级阶段。因此,批判地继承儒家优良的传统伦理观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的高端目标。
“道德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德性或道德品质的完善和进步,二是作为道德标准的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发展。”[8]在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的伦理观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应该首先聚焦在大学生道德品质上的塑造,结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将“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然后从道德标准的道德规范合理性和科学性方面引导,将“礼”与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确立完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后,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贯彻到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那么借助于儒家伦理之善就可减少功利主义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影响,重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1.“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继承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明美德又立足于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它在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活的灵魂。儒家伦理经典中基于血缘亲情、“仁者爱人”及仁政基础的“仁”虽然包含了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有其封建保守的一面也是我们应该摈弃的一面,但其更关注于心性双修的修养方式却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儒家的“仁”致力于将外在的伦理内化为自身的品德,超脱于“实然”与“应然”层面,试图从更高的“本然”层面阐释人伦道德的重要性,倡导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儒家“仁”的理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确立道德信仰的核心价值就应该在传授儒家经典伦理思想时着力于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能力。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注重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确立贯穿于培养大学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进程之中。当人的道德主体性与道德能力借助于儒家关于“仁”的理念深入了大学生的头脑,转化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时,功利主义的逻辑和信仰危机将会逐渐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被清除,而这毋宁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2.“礼”与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我国致力于法治社会的建设,所谓法治是指,摈弃“人治”实行“依法治国”,崇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法治”。“礼”是儒家传统伦理观中的行为规范,它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明最重要的规范准绳规范着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促进社会风尚的文明化;它同时又对个人道德价值做出评判,通过“克己复礼”约束人的行为,督促人的德行符合各种礼仪要求,这也正是我国以德治国的题中之义。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既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法制知识的教育,也不忽视从德育上对大学生进行“礼”的传统伦理知识的输入和传达。扎根于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并从我国当今新时代对文明的呼唤出发,重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应该将“礼”的规范和评判尺度的作用发挥出来。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多一点道德规范意识和掌握一些道德规范的标准和尺度,在反省自身行为、观察社会现象以及他人行为就可以建立自己的道德评判体系,不再人云亦云甚至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潭。如果说道德规范对于人的行为是以软力量发挥作用的,那么法律则一定是以硬性指标规范人的行为。大学生要建立良好的道德信仰,对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也一定不能忽视法律的各项规定,知法也不违法。在生活中有时也难免出现人情道德与法律相左的状况,这就需要大学生应该坚持法律优先,人伦次之。当然,这种状况是偶尔的,在正常状态下,大学生应该将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规范自身的行为。
3.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建构在头脑中,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儒家伦理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可以构成人与人交往的伦理底线原则。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都是功利主义逻辑和道德信仰缺失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的产物,肃清功利主义逻辑对建构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阻碍就应该从伦理底线原则着手,逐渐引导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向终极关怀迈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体现了一种超然通达的境界,自己在找寻崇高的位置时也带领别人探索崇高的价值,在我与他人共在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底线伦理与终极关怀之间,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建构就具有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当大学生处于功利主义逻辑控制之中时就依然处于“实然”而无法自拔,当遵循底线伦理原则时大学生就超越了“实然”层面上升到了“应然”层面即“我应当这样做,应该去遵守行为规范”,当大学生最终能将终极关怀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价值情操时则道德信仰的建构就处于“本然”层面即“我真的愿意如此去做”。当然底线伦理与终极关怀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的重构仅是提供一条发展的路径,至于如何让大学生能自觉地去遵循底线伦理和追寻终极关怀这依然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34.
[2] 汪玉娣.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调查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1(2):114.
[3] 尧新瑜.“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J].伦理学研究,2006(4):21-25.
[4] 王海明.伦理学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0.
[6] 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48.
[7] 论语·阳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860342.htm
[8] 刘卓红,钟明华等.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11.
[责任编辑:张俊华]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现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却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主要方面,这些道德信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面对此种状况,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本位,…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现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却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主要方面,这些道德信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面对此种状况,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本位,…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现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却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主要方面,这些道德信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面对此种状况,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本位,…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