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师范大学》 2008年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研究
张丽娟
【摘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繁荣稳定的坚实基础。而家庭的各项功能的实现,不同程度上都要借助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家庭伦理道德对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迁,也导致了人们家庭道德观念的变化。以民主、平等为核心的新型家庭关系正在形成,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家庭伦理道德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婚姻取向混乱,家庭暴力严重、代际关系失衡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家庭的稳定幸福,也阻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家庭伦理道德出现问题的根源何在?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文化的冲撞;正面教育出现偏差;法制建设出现漏洞等。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势在必行。 建设当代家庭伦理道德应主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夫妻关系的调适。夫妻关系是整个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为促进良好夫妻关系的确立,需重视自强、信任、尊重、责任、宽容五个方面的道德要求;第二,代际伦理道德关系的强化。主要通过子女如何对父母尽孝敬义务和父母如何对子女履行抚养教育义务等;第三,邻里伦理道德关系的调节。包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 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主要在于:尽快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家庭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强化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等。尽管这一切的实践还需有一个过程,但我们必须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4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伟娜;中国现代农村家庭伦理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川;家庭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前景[J];长白学刊;1999年02期
2 张岱年;试论新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J];道德与文明;1992年03期
3 安云凤;对“一夜情”的伦理透析[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4 沈晓阳;社会转型与婚姻道德[J];道德与文明;1997年04期
5 肖雪慧;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J];道德与文明;1998年01期
6 詹晓娟;现代文明中的婚姻、家庭道德问题——与一篇文章商榷[J];道德与文明;1998年05期
7 王秀华;现代社会婚姻稳定家庭幸福的道德要素[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10期
8 徐红新,张金波;试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王秀华;转型时期中国的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J];河北学刊;2000年03期
10 金一虹;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与新的整合[J];江海学刊;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丙辉;中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程凤玲;;对《颜氏家训》中语文教育思想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郭亚玲;;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思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4 范军;;出版诚信需要制度保障[J];编辑之友;2006年05期
5 樊华;;和谐社会视域下个人品德建设的价值及其着力点[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张志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9年03期
7 王飞华;;传统小学研究中的汉语语气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王东生;;《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9 张建;;略论大学生“毕婚族”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10 张世友;王倩薷;;美德伦理引领与见义勇为行为[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新建;钟秀珍;蔡蓉;方婷;;论科技伦理道德观的建构和普世化[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刘汶蓉;;中国家庭价值观的变迁与趋势——以80后年龄组为参照的经验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刘汶蓉;;婚前性行为和同居观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现代性解释框架的验证[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朱尧耿;;论和谐社会与人口伦理[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郑华卿;中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玉英;基督教信仰对妇女婚姻满意感之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10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庆玲;热播情感剧中的“围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雷;夫妻忠诚协议效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张艳;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李翔宇;论道德选择力及其调控[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马兰;儒家家庭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建设中的价值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高洁;藏族天葬文化的伦理意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立刚;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孝道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川;家庭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前景[J];长白学刊;1999年02期
2 田瑞华;;农村家庭“孝”伦理的重构[J];调研世界;2009年12期
3 陈瑛;怎样看待儒家家庭伦理在当今的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9期
4 周兴茂;论经济转型的伦理制约与价值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陈钧;近代湖北农村经济危机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高乐田;以人为本重构中国家庭伦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任文利;“儒学与家庭伦理”研究会综述[J];孔子研究;2002年02期
8 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8年03期
9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10 徐凌中,孟庆跃,刘兴柱;农村已婚妇女暴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左家燕;现代化早期英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状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舒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唐艳云;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李志强;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肖美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杨珞;传统“孝道”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君;刘秀梅;;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伦理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袁德娟;;道德的荒芜与良知的放逐——对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J];学理论;2009年15期
3 刘超;;法伦理学视角下的婚姻自由[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4 程寿;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J];探求;1997年S1期
5 陈智,狄瑞珍;社会转型期道德状况调查[J];前沿;1998年10期
6 胡运怀 ,刘毅;对社会转型期反腐败斗争的思考[J];党史纵览;2000年04期
7 廖显辉;社会转型期共产党员道德教育的辩证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5期
8 徐慧清,蔡淑燕;转型期农村家庭冲突原因与对策分析[J];天府新论;2005年04期
9 杨发祥;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乡村债务[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侯欣一;;社会转型与民主党派之整合功能[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孟美;;关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城市养老问题[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2 周中之;;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吕梁;;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4 陈少华;何瑞文;;社会转型期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适应性探讨[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5 刘红;;社会转型期的档案管理[A];档案工作应对入世挑战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6 贾志强;;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郑彩莲;;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发展的若干思考[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瑜青;;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与选择[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9 胡近;;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与教育探讨[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刘宝才;;东周社会转型中的三大关系[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闵捷 杜斌;[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杨健;[N];人民日报;2007年
3 严健媛;[N];无锡日报;2010年
4 上海行政学院政党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宗洪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提供;[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学博士、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卢乐云;[N];检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友明;[N];学习时报;2001年
7 陈杰敏;[N];东莞日报;2008年
8 李庆梅(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N];甘肃日报;2006年
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 倪宁;[N];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李世达;[N];青海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彬;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3 温志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乔梁;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谷峪;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欧顺军;伦理视域下的佛教平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楚文凯;社会转型期预防腐败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艳贞;在幻像与流放中寻找真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马志敏;社会转型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条件分析[D];山西大学;2005年
3 曾凡军;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冲突及其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曹金波;社会转型期中介社区发展现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姚仁权;中国政治文化与腐败的相关性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6 肖红军;社会转型期国有医院文化重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敏;韩国社会转型期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张亚男;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干部角色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婕;论社会转型期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晓云;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