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与教化——基于中西比较的视域
本文选题:美德 + 教化 ; 参考:《孔子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两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和"美德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知识,是超验的,而不是那种个人的、主观的、经验的意见,因此,相对于不可教的主观意见而言,美德是知识,是可教的。围绕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等智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苏格拉底认为人具有自身的善,教化主要是让人发现自身的善,以增强自身内在的道德自律;格劳孔则更强调人性的自私,强调法律等外在他律。就美德与教化的问题,中国古代哲人也进行了深思,特别是儒家对美德与教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基于"性相近,习相远"而重视道德教化,孟子主性善而强调反求诸己,荀子主性恶而重视礼法约束,王阳明的致良知则在孟子良知说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道德教化与知行合一的关系。中西哲人有关美德与教化的讨论体现了人类对于普世道德的追问,同时也展现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旨趣。
[Abstract]:Socrates in ancient Greece put forward two important propositions: "virtue is knowledge" and "virtue can be taught". In Socrates' view, virtue is universal, objective, necessary knowledge, transcendental, not personal, subjective, empirical opinion, therefore, virtue is knowledge, is teachable relative to unteachable subjective opinion.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Socrates and the wise men such as Glaucon arou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virtue can be taught lies in: Socrates thinks that man has his own goodness, and enlightenment is mainly to let people discover his own goo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his own moral self-discipline; Glaucon emphasizes the selfish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external laws such as law. On the question of virtue and enlightenment,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also pondered deeply,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ists deeply discussed virtue and enlightenment: Confuciu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similar nature, far from each other", Mencius was dominant in good nature and emphasized seeking for himself instead. Xunz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traint of etiquette and law while Wang Yangming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Mencius' theory of conscience. The discussion of virtue and enlightenment by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ers reflects the human's questioning of universal mor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shows the different purpor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r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国付;陈光连;;论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丁智琼;;“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吴威德;;古希腊悲剧中女性复仇母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吴娜;;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李涛;徐芳;;伦理观念与译者的操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陈志军;;论苏格拉底的哲学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蒋保;;智者与古希腊演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石海燕;;认识你自己——从宗教到哲学的反思[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徐佳;;技术意志初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王娟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谢伟;;论法治语境下解决涉法涉诉环境信访的理念[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董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樊杰;体育作为教化之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鹏飞;火:希腊历史的神话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艳;寻求和谐之殿堂——生态女性主义完整性诉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丽红;生命的探索——欧茨悲剧艺术展现生存危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及策略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昕;商品包装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艳;失衡导致的悲剧—莎士比亚剧作的悲剧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宇;“自然”与“习俗”[D];南昌大学;2010年
9 邱慈国;古希腊民主政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健;;儒家教化与基层社会[J];华夏文化;2008年04期
2 张国强;梅柳;;《孝经》道德教化思想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张传有;;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4 刘颖;邵龙宝;;关于人格境界理论的中西比较[J];前沿;2010年07期
5 史林;跨世纪的美德教育——《中国传统美德与跨世纪青年》出版[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6 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8年04期
7 张鲁宁;杨海燕;;美德教育“真实缺失”与“假性存在”的成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Z1期
8 鞠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管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9 李霞;;麦金太尔的美德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郁磊;;家庭美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惠民;;孝道:儒学文化的基石[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晓英;合黎乡和谐家庭建设扎实有效[N];张掖日报;2007年
2 ;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与时代主题[N];光明日报;2003年
3 张之沧;当代战争的伦理思考[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怡;中西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丽娟;明清劝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财安;柏拉图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李树琴;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探微[D];南昌大学;2007年
5 包玉兰;成吉思汗的家庭伦理教化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肖涵静;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7 焦成举;论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化方法及其现代启示[D];西南大学;2007年
8 付佳;论现代性伦理教化[D];河南大学;2008年
9 郑超;陈宏谋教化思想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段迎春;伦理道德及其社会控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24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2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