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近30年来中国居住伦理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5-03 14:42

  本文选题:居住伦理 + 居住建筑伦理 ; 参考:《中州学刊》2013年03期


【摘要】:中国的居住伦理研究主要从居住学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体现。研究涉及居住建筑伦理、居住环境伦理和居住方式伦理三大领域。其中,居住建筑伦理研究立足传统与西学,反思建筑实践的伦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初步构建起建筑伦理学体系;基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和生活伦理,居住环境伦理研究重在探讨居住观念、居住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既有之利"、"现有之弊"与"应有之义";居住方式伦理研究则从人本主义、政治伦理、制度论理、关怀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出发,分析当代居住方式的伦理困境,思索走出困境的理路。学理化、系统化和人居价值指导是未来居住伦理的研究趋势。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a's residential ethic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sidence study. The research involves three major fields: the ethics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the ethics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ethics of living style. The study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ethics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studies, reflecting the ethical problems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exploring the path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building a preliminary building Based on ecological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life ethics, the study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thics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existing benefits", "existing pros and cons" and "due meaning" between the living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thical study of the way of residence from the humanistic,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arguments, caring ethics, family ethics, and social ethics.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ethical dilemma of the contemporary way of residence and thinking about the way out of the predicament, the research trend of the future residences ethics is to learn, systematize and guide the value of human settlements.

【作者单位】: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伦理研究》(HJJD720017)
【分类号】: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晨曦;城市化:是“家乡”还是“他乡”?[J];北京规划建设;2003年02期

2 胡惠琴;日本的住居学研究[J];建筑学报;1995年07期

3 肖群忠;;论中国古代邻里关系及其道德调节传统[J];孔子研究;2009年04期

4 张增船;;伦理视域下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J];理论界;2011年08期

5 朱力;;中国传统人居思想中的生态伦理观念[J];求索;2008年06期

6 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7 朱力;张又方;;生活方式与环境伦理——文人居住生活中的自然审美意识[J];学术界;2008年03期

8 秦红岭;;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与社会公平[J];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09期

9 孙彩玉,苏海东;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看人与自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0期

10 罗雪中;论我国城镇住宅消费环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龙;留下历史的足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刘铮;李莉萍;赵惠敏;;技术整合与建筑创新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3 宋桂杰;陈星;郭红霞;;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4 陈雨露;周波;龚洪;程耀;周翎;;与环境共生共融——从空间特质看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吴强;居住文化透视[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刘晨阳,杨培峰;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人文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冯念军;;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学[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德峰;;浅析人居环境建设中城市历史文化的延承[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9 方松林;;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10 张红环;陈丽华;;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文化与环境[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荣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建筑文化思考[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树声;;城乡规划中历史环境营造智慧的保护与继承[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安玉源;王晨;;甘南藏族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涵;李枝坚;蔡春;宋延鹏;李欣;;宜居建设的政府考核推动探索——广东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蔡春;徐涵;马向明;李建平;宋延鹏;;以考核推动宜居城乡建设探索——《广东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制定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高相铎;张树森;张勇;董乃斌;;天津市都市区生态绩效与规划对策[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游小文;边克克;温莹蕾;;城市边缘住区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九曲国际社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洪涛;钱广祺;;城市山地改造与规划——记梧州“三冲”改造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武栋;刘勇;焦玉亮;;城市发展的源泉——城市文化[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伟霞;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D];郑州大学;2010年

6 韩文翔;河南合院式居民日照环境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葛志伟;地方建筑适宜性节能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王海波;泰安山城结合部公园游人行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侯平路;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微;基于生态因子的辽宁省人居环境居住适宜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敏,张延丽;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城市;2005年03期

2 李春玲;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意识[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3 王兴中,王非;国外城市社会居住区域划分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4 段华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岭南学刊;2010年06期

5 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6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年04期

7 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一种生活的艺术观──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简论[J];文艺研究;1998年06期

8 张薇;;《园冶》古典人类宜居环境理论探研[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03期

9 李路路;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1838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38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5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