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忠德基本特征历史透视
本文选题:传统 + 忠德 ; 参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忠"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角度看,其特征虽较多,但最主要者有四:总体发展呈现为忠寓于孝、忠孝分离及忠孝统一递进,外在形态表现为由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时代易位,基本内涵体现为其客体对象由宽泛逐渐衍化为狭窄,内在实质彰显为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的有机统一。
[Abstract]:Loyal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ethics,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many, but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re fou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hows loyalty in filial piety, the separatio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nd the external form is the translocation of the times from top to bottom and from bottom to top. The basic connotation is that its object object gradually evolves from broad to narrow, and the inner essence manifests itself as the organic unity of concrete rationality and objective reasonableness.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B8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忠”在中、日传统伦理中的地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王成;裴植;;《管子》忠思想研究[J];管子学刊;2007年03期
3 解颉理;“忠”观念探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4 马宜章;传统“忠孝”伦理思想的现代扬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王子今;“忠”的观念的历史轨迹与社会价值[J];南都学坛;1998年04期
6 杨雪骋;几个传统道德范畴的现代意义[J];求实;1999年02期
7 王成;董仲舒“忠”思想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曲德来;“忠”观念先秦演变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3期
9 朱凤祥;;“忠”之历史文化内涵及现代诠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承贵;“忠”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启示[J];探索与争鸣;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裴传永;中国传统忠德观的历时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险峰;;论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道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睿;;春秋时期的媵嫁婚及其中的女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缪德彬;;《左传》乱伦现象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6 陈煜;;论管仲的人格精神与政治智慧[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7 韩益民;;“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王和;;《左传》中后人附益的各种成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向辉;王海彬;;大禹与传统文化模式研究的现代转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欧阳雪梅,胡志平;《左传》编年体结构的叙事优势及其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陶兴华;;西周厉、宣之际的“共和”与“共和行政”[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吴凡明;;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陈长峰;;莒国刀币汇考[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增刊总第四期[C];2010年
5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庄庭兰;中日墨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晓伟;《左传》外交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张晓;郑国法家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宝翠;《春秋左传正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钱礼宁;春秋晋楚争霸时期楚国邦交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郭强;成周、王城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韩蒹葭;先秦时期“势”观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魏园园;《左传》中楚国令尹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文;日本武士阶级价值观念的基本层面[J];日本学刊;2000年05期
2 范正宇;“忠”观念溯源[J];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05期
3 郭莹;帮会意识初论[J];社会学研究;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开之;儒家心性伦理的创造或重建课题的方法论考察——评傅伟勋的哲学[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曹鹏飞;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交融中的道德[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肖群忠;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白云飞;李娅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评析[J];学术探索;2008年01期
5 张莉莉;;试析国人家庭观的嬗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6 江净帆;;语言修为:传统之道德养成路径[J];大家;2010年23期
7 刘云林;从传统到现代:伦理学研究中的三大转变[J];探索;2003年05期
8 郑少珍;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内涵及其特点[J];求索;2004年02期
9 王保学;继承优良道德传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程秀波;;制度信用与伦理信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升;谢丽威;;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在传统伦理社会和现代市民社会之间[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蕊;;简析现代“孝道”的心理学内涵[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徐廷树;;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家庭文明[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王露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伦理学:成就与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朱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N];光明日报;2001年
3 邬q;网络生存中的价值冲突[N];西安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礼圣;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3 穆西安;企业的伦理化经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丽;德性伦理的复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光斌;正义与德性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左小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学观点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4 刘晓满;汉代忠德教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镇江;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于海艳;网络交往的伦理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红燃;论信用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44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4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