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5 14:09

  本文关键词:张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大学》 2008年

“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李洁  

【摘要】: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让国内、国外观众都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中国影像,个体本位、自我体验、边缘另类是他们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本文着重以“第六代”这个导演群体的家庭伦理题材影片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他们镜头下的父亲形象。“第六代”导演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出现了集体性地“反传统”处理,他们镜头下的父亲要么缺席、要么无能、要么猥琐,或是即使出现了温和的“父亲”也是如一首挽歌般地成为一位退隐弱者。“第六代”站在子辈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心声,他们传递的是一种对父亲权威的摈弃,对传统孝道观的质疑和反思,对家庭伦理关系的重新定位。 本文首先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对各代际导演群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对“第六代”的时代特征、思想艺术特征作出了归纳与总结,在对“第六代”有了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第二部分重在分析“第六代”导演具有代表性的13部家庭题材影片中的父亲形象,此部分为全文重点。文章的第三、四部分是进行纵、横比较,“第六代”与“第五代”电影父亲形象的纵向比较、“第六代”与90年代以后港台华语电影父亲形象的横向比较,从纵、横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中更准确地把握“第六代”的情感指向。第五部分旨在解读“第六代”父亲形象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深究“第六代”反思传统孝道观的原因并对如何重建现代父子观提出建设性意见。 通过研究这些影片中“父亲”形象的弦外之音,分析作品中每一个家庭细腻而微妙的人际关系、伦理关系,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倾向,这对增进父子(女)两代人的沟通理解,帮助现代人树立正确的父子观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对各代际导演群的界定9-12
  • 1.2 “第六代”导演电影父亲形象的研究现状12-14
  • 1.3 对“第六代”导演“父亲”电影作品的选定14
  • 1.4 本课题创新点及其意义14-16
  • 第2章 “第六代”导演电影的父亲形象特征16-32
  • 2.1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16-18
  • 2.1.1 “第六代”导演群的时代特征16-17
  • 2.1.2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17-18
  • 2.2 “第六代”导演电影父亲形象特征的分析18-32
  • 2.2.1 强权父亲的专制主义18-21
  • 2.2.2 仁慈父亲形象的解构21-23
  • 2.2.3 传统父亲神话的瓦解23-26
  • 2.2.4 非血缘关系父亲的亲情建立26-28
  • 2.2.5 共同的情感指向:从父权中心的叛逃28-32
  • 第3章 “第六代”与“第五代”导演电影的父亲形象之比较32-39
  • 3.1 不同的叙事角度32-35
  • 3.1.1 第五代:以父亲的名义33-34
  • 3.1.2 第六代:为儿子作代言人34-35
  • 3.2 父亲角色的不同结局之比较35-39
  • 3.2.1 第五代:“弑父”结局35-37
  • 3.2.2 第六代:“寻父”收尾37-39
  • 第4章 “第六代”与90 年代以后港台华语电影的父亲形象之比较39-45
  • 4.1 张杨《洗澡》与李安《饮食男女》之比较40-41
  • 4.1.1 父亲:传统文化的化身40
  • 4.1.2 回归:从“子承父业”到“子唱父随”40-41
  • 4.2 徐静蕾《我和爸爸》与谭家明《父子》之比较41-45
  • 4.2.1 变异:对传统父亲形象的解构41-42
  • 4.2.2 谅解:从“皈依”到“疏离”42-45
  • 第5章 “第六代”导演电影父亲形象的孝文化透视45-51
  • 5.1 “第六代”导演对传统孝道观的集体反思45-47
  • 5.2 “第六代”导演对传统孝道观质疑的原因47-49
  • 5.3 “第六代”导演对现代父子观的重建49-51
  •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影视文化活动5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立军;奥狄浦斯情结在中国的重现[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唐凯麟,王泽应;世纪之交的伦理省思──20世纪中国三大伦理思潮评析[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3 胡谱忠;叙事策略:主旋律电影中的传统文化[J];当代电影;2001年04期

    4 杨远婴;百年六代 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J];当代电影;2001年06期

    5 张颐武;第五代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J];当代电影;2005年03期

    6 王志敏;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的主要贡献[J];当代电影;2005年03期

    7 贾磊磊;;时代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J];当代电影;2006年05期

    8 唐凯麟;家庭伦理三题散论[J];道德与文明;2002年06期

    9 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年03期

    10 李宝江;张杨不张扬──记青年电影导演张杨[J];电影创作;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张家喜;;我国虚拟财富市场泡沫化倾向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刘鹏艳;;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曹天生;张晓芳;;论“凤阳文化”定义诸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贾琳;;《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反小说”的结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张萍萍;左斌峰;;当今我国住房问题的社会学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佘松;;现代重彩画散议[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孝;谢新敏;杨翠萍;;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郑兴汉;谢新敏;;试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之场域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4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史可扬;;中国电影美学的成就与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路涛;;Ontology的释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周志家;;社会系统与社会和谐——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整合观探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潇霞;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孟岩;工程领域中虚拟现实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李壮志;农民工题材影视中的底层表述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胜;谁是“第六代”?[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赵宁宇;第六代:一次文化预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 饶朔光;社会/文化转型与电影的分化及其整合——9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论纲[J];当代电影;2001年01期

    4 杨远婴;百年六代 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J];当代电影;2001年06期

    5 张颐武;第五代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J];当代电影;2005年03期

    6 王志敏;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的主要贡献[J];当代电影;2005年03期

    7 黄军;铸造和祭起我们民族电影的利器[J];电影创作;2001年01期

    8 李彦;黄建新:我希望做自已想做的事[J];电影通讯;2000年03期

    9 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年03期

    10 马宁;中国电影可能存在的困惑[J];电影艺术;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同坤;;“父亲”的百年的尴尬[J];书城;1997年02期

    2 查一路;;父爱,不能放弃尊严的旗帜[J];三月风;2003年08期

    3 翟劲平;;风筝[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6年Z2期

    4 吕春;;银幕“父子情”[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09年08期

    5 李豫萍;缺失或隐在的父亲——金庸笔下的父亲形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6 李敏;;父亲毛泽东的亲情[J];书摘;2004年03期

    7 吴娜;;小津的家庭题材与家庭角色[J];世界电影;2008年02期

    8 袁庆丰;父亲形象的缺失及其替代─—郁达夫个性心理研究之一[J];上饶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9 柯常钦;美的毁灭——读方方的小说《风中黄叶》[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10 崔道怡;;是你拉着我的手——我看郭雪波的《父爱如山》[J];大家;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邢丽娜;;《温柔的手》中外祖父川可的形象分析及其教育意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陈骏涛;;忆念与审视——评《过滤的阳光》[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3 王灵芝;;《台阶》教学案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4 邢华君;;架起心灵的桥梁——《背影》教学案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彬;;凝视女像——近年来中国内地女性题材影片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罗晓燕;;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成果述评[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林幸谦;;反父权体制的祭奠——张爱玲小说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静;[N];光明日报;2000年

    2 赖志斌 王桂木;[N];闽西日报;2005年

    3 张 松;[N];张掖日报;2005年

    4 时蕴;[N];北京日报;2004年

    5 陶涛;[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文新;[N];文艺报;2006年

    7 丁宁;[N];文艺报;2007年

    8 武汉市第五十六中学 胡蕾;[N];音乐周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王元元;[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贺绍俊;[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超群;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毅;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山东大学;2007年

    3 浦立昕;身份建构与男性气质[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浩霖;张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李静;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D];济南大学;2013年

    3 刘思韵;论当代台湾电影中的父亲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曲晓倩;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文化探寻[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敏;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类父亲形象[D];兰州大学;2006年

    6 颜晶晶;父亲形象的颠覆与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慧颖;“三言”父亲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玮;自我的危机与整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宇;台湾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嬗变[D];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10 李德霞;麦加恩小说《在女人中间》的父亲形象[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张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6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4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