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与德行的两种评价方式
本文关键词:施与德行的两种评价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施与本质上是对他人的帮助,施与行为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赞誉和广泛传扬,得到极高的社会评价。反过来,从评价的角度看,我国社会传统上侧重于对施与行为进行社会评价,重视施与行为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对社会广大成员产生的道德示范和引导作用。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施与行为产生的社会效应,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对施与行为只问后果不问动机、只看社会效益不看行为主体感受、只注重物质利益不注重精神利益等评价上的偏差,从而会产生对不良动机的施与行为也给予较高评价,而对有良好动机却效果不明显的施与行为评价不高等可能。如若出现此等情况,对社会成员的施与积极性将会有很大打击。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是对施与行为的评价方式太单一,只注重社会后果而不顾及行为主体心理感受。因此,有必要对施与行为引入施与者自我评价视角。因为施与行为的主体是施与者,施与者对自身做出的施与行为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施与者的心理感受,从而会影响到施与行为的做出。施与行为的自我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施与行为的动机、施与行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施与者自身对施与行为的正向的积极的评价,而引导主体进一步做出施与行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施与德行自我评价的唯我倾向,即只从自我角度出发来评价自己的施与行为,甚至要求他人也按照他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来评价他的施与行为,这种倾向有可能会因其不考虑社会整体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对施与行为的评价至少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社会评价方式,一种是自我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侧重点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但对施与行为而言,这两种方式并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过分偏颇,否则就会对社会施与行为产生不当的引导作用,过分强调社会评价,则有可能导致人们重效果轻动机,过分强调自我评价,则有可能导致人们只看重行为动机而不关注行为的后果。在对施与行为的评价上,这两种方式应该协同互补,这样才更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正确地看待和做出施与行为,这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
【关键词】:施与德行 社会评价 自我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12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方法及可行性11-12
- 第一章 施与德行的社会评价方式及其局限性12-19
- 第一节 社会对施与德行的评价12-14
- 一、施与德行的社会评价12-13
- 二、对施与行为进行社会评价的内容13-14
- 第二节 社会评价施与行为的特点14-17
- 一、重客观效果轻主观动机14-15
- 二、重社会利益轻个体利益15-16
- 三、重物质利益轻精神利益16-17
- 四、重社会责任轻个人权利17
- 第三节 对施与德行进行纯社会评价的局限17-19
- 一、忽视了施与主体的人格品质17-18
- 二、削弱了个体施与德行的动力18-19
- 第二章 施与德行自我评价方式的引入19-26
- 第一节 施与德行的自我评价19-21
- 一、施与德行自我评价的概念20
- 二、施与德行自我评价的几种情况20-21
- 第二节 施与德行自我评价的作用21-26
- 一、强调和肯定施与行为的动机22-23
- 二、重视施与行为的精神价值23-24
- 三、彰显施与主体的自我价值24-26
- 第三章 施与德行两种评价方式的协同26-36
- 第一节 协同两种评价方式的必要性26-28
- 一、协调物质利益追求与自我精神境界提升的需要26-27
- 二、协调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矛盾的需要27
- 三、社会道德由精英道德转向大众道德的需要27-28
- 第二节 施与德行两种评价方式之间的协同及路径28-31
- 一、两种评价方式的协同28-29
- 二、协同两种评价的方式29-31
- 第三节 协同两种评价方式的意义31-36
-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道德和培育个体美德31-32
-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财富观32-34
-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4-36
- 结束语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40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林;孙庆民;;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2 刘文艺;;论影响自我评价活动的客体因素[J];消费导刊;2007年12期
3 赵后刚;;影响个体自我评价因素之我见[J];前沿;2008年05期
4 简磊;;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进展[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黎建斌;聂衍刚;;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6 陈新汉;;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关于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普遍性、非私人性及紧迫性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7 柳杰;;核心自我评价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6期
8 朱伟;陈国法;王催春;吴小翠;;大学生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23期
9 唐海波;李小玲;;工读生同伴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8期
10 ;自我评价[J];外国心理学;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俊;孙百研;;大学生“心理健康度自我评价”的分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小诗;杨中芳;;新近信息的性质与自我评价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黎建斌;聂衍刚;魏来;;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水平和稳定性的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陈新汉;;论自我评价活动[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李昌林;孙庆民;;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朱伟;陈国法;王催春;;大学生依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何丹;易芳;;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坚韧人格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姚梅林;徐守森;杨永宁;;不同自我评价方式对高中生写作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大真;肖艳双;;高职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及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岳彩镇;;高职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德荣;中国高中生自我评价较高[N];健康报;2011年
2 山东省诸城市第二中学 李晓姗;对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探讨[N];学知报;2011年
3 李秀生;自我约束 自我评价 自我管理[N];光明日报;2000年
4 于式力;自我评价与职业定位[N];光明日报;2002年
5 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第二中学 周青;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记者 孙殿清 张鹏;道德“拉练”[N];吉林日报;2004年
7 王立武;张新红;十六局集团四公司从“严、准、实、公”四字入手[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8 为民;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价”[N];青岛日报;2013年
9 记者 殷学兵;自我评价失真 大学生求职落聘[N];南京日报;2007年
10 ;卓越,欧洲的质量新理念[N];中国质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彩镇;对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彩云;教师自我评价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璐;行政自我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杨明富;高中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与自信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4 仇禹;正念训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5 张丽华;青岛市高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倩倩;青年自我评价的教育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朱英杰;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复杂性[D];上海大学;2013年
8 刘亚晓;企业员工核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孟晗;大学生的自卑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10 周敏;大学生心理韧性、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施与德行的两种评价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