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与“德”是古老而寓意深邃的概念,经历先秦诸子百家的发展延伸,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与“德”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儒家哲学中,“道”与“德”也是成仁成义的重要依据。在法家眼里,对“道”与“德”的理解往往同“法”、“术”与“势”等联系起来。先秦哲学中,诸子百家对“道”与“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得贾谊的“道”与“德”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哲学中关于“道”与“德”的思想,立足汉朝政治领域、社会实践,提出了“道”与“德”,“六理”说,“六美”说,这些思想主要蕴含在《新书》的“道术”、“六术”和“道德说”三篇之中。贾谊的道德哲学中,“道”与“德”相互依附,构成天、人、事、物关系的基本运行模式。“道”是本源,是形上存在,贯穿万物始终,其特点是无形,落实到世间、万物之间,人伦之间也应有其“道”,是“最高原则”。在人类生活层面,“道”是以“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德”是“道”向下落实的过程及内容,表现为“德之六理”与“德之六美”。“六理”(道、德、性、神、明、命)作为“德”的构成要素,侧重形上的部分,描述的是以“德”为载体,“道”的创生过程。“六美”(道、仁、义、忠、信、密)侧重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强调的是社会行为规范之“应当”以及人对品性的追求。贾谊思想中“道”与“德”的关系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复杂性。从内涵上来说,“道”是“德”的本体,“德”为“道”的载体,“德”中有“道”,“道”中有“德”,两者相互交叉;从生成性来说,“道”生“德”,“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两者共同作用,创生万物;从性质来说,“道”与“德”都是人、事、物的本体,其本质是“无形”,“道”作为一种社会规律,表现为行为准则和品质的绝对必然,“德”多指“道”落实到道德品质之“应当”,“道”所蕴含的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等人伦形式,与“德”具有同质性。成德达道,在人世间行为处事合于“德”,才能在天人关系上达于“道”,“道”与“德”互补互通。贾谊由“道”至“德”的道德哲学,从时代来看,不仅顺应了汉朝巩固封建秩序的需要,促进了思想的融合和发展。而且,他所提出的“三表”、“五饵”的德治政策和治理手段,以及“品善之体”的价值判断等,对汉初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思想倾向上来说,它是对儒、道、法三家思想的融合,沟通了阴阳、天人关系,最终落实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上,并为后世儒学的发展,以及社会人伦关系的指导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星宇;;“习”以成善——论贾谊君道观的个体修养之维[J];理论界;2013年10期
2 杜琦;;浅论贾谊的哲学思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任建伟;郝建平;;近二十年来贾谊思想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3年03期
4 唐雄山;;贾谊本源、本体论的特点及其思想传承[J];孔子研究;2013年01期
5 胡成胜;;冯友兰论贾谊哲学[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张汝伦;;王霸之间——贾谊政治哲学初探[J];哲学研究;2009年04期
7 崔波;张研;;试论贾谊的哲学思想[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杨希强;;贾谊之“道”的哲学意义探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王立宗;;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熊永祥;;论历代贾谊研究的分期[J];求索;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稼辉;贾谊政治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冯国利;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D];浙江大学;2014年
3 薛俊武;贾谊政治哲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闫利春;贾谊“道”论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婉祯;贾谊治道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2 郭金鹏;贾谊的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张琦;贾谊的“安国惠民”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曹中凯;贾谊与西汉前期政治[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美平;论贾谊的政治伦理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龚成杰;贾谊的政论与哲学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589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8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