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儒家视域下解读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2-0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2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吴尚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曹海英;;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郑元叶;生态事实、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规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包庆德,王金柱;生态伦理及其价值主体定位——从《新华文摘》文献反响看生态哲学的研究进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妍;对生态伦理本质的哲学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余谋昌;环境伦理学从分立走向整合[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林震,张勇,张闯;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体现和落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黄国宝;;生态经济伦理学与资源节约型社会[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周辉;曾文忠;李叶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学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额尔敦扎布;;自然资源价值辨析——兼评劳动价值论不能说明自然资源价值说[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寇东亮;;自然认同的人学根据[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健;伍玉林;;生态伦理: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学良;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5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宏平;经济全球化与道德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高正夏;基于变值系统理论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柳颖;《论语》两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孔石;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法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4 杨龙海;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与策略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清;论道家哲学的环境伦理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董强;论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高志友;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杨卫军;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D];河南大学;2002年
10 马卓;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91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9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