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网络文化的伦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02:54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快速普及,因特网越来越成为个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络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形式,它具有平等性与自由性、开放性与多元性、虚拟性与难控性、传播的快捷性与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与全球性等特点。网络文化作为人类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成果,既有促进道德发展的一面(向善性),也有有违道德要求的一面(向恶性)。网络文化的向善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人通过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形成的特有的知识体系,是人脱离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它可以成为真善美的传播者;它极大地打破了创作的门槛,使人们的文化创作更加自由;它打破了地域、身份的限制,让人们平等地享受文化产品,体现出平等共享的伦理精神。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的难控性、网络文化创作主体的自由性、网络文化主体创作目的和动机的功利化,使得人们忽略了对文化产品道德性的考量,恶的网络文化大量滋生,致使网络文化伦理问题大量存在。当前,网络文化中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恶搞文化表现出来的对主流价值的颠覆,以审丑文化折射出来的对善恶美丑的解构,以色情文化反映出来的对礼义廉耻的背弃,以暴力文化展示出来的对生命权利的无视。网络文化中的伦理问题究其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伦理问题在网络文化中反映。人的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责任感的薄弱、道德标准的模糊是网络文化中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网络文化伦理问题的存在是网络文化向恶之维的反映。要使网络文化的向善性得到充分实现,使网络文化成为创造善、传播善的重要媒介,就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伦理构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使网络文化健康成长。具体而言,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巩固主流文化话语阵地,推进主流文化形式更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的前提下,将之以大众的、形象的、生动的形式展现,“讲好中国故事”。第二,坚守网络文化的道德底线,坚持以人为本、健康无害的道德原则。第三,加强网络文化的伦理监管,以网络立法网络文化监管提供伦理保障,以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助力净化网络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2-0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大勇;;借鉴文化大国经验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J];新重庆;2011年02期

2 马彦明;;关于“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Z1期

3 胡兴桥;;文化教学的边界——兼谈我在台湾的那节课[J];语文月刊;2017年03期

4 包旭东;;文化素养:在语言实践中养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年03期

5 严华银;;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J];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06期

6 王立刚;;论传统文化常识的教育价值[J];中国教师;2017年16期

7 宋冬莹;;关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6年07期

8 魏一鹏;;传承国学文化经典,创新国学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

9 何明星;;“一带一路”地区接受中华文化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国际援助;2016年01期

10 宋官林;;《意见》为“东方”打开了天窗,明确了方向[J];文化月刊;2017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岑婉坤;;根扎校园 花儿绽放——传统文化经典在小学生中的传承[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四)[C];2016年

2 陈先达;;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化[A];第二届领导干部国学论坛论文集[C];2017年

3 李晓沙;;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思考[A];博物馆学文集.12[C];2017年

4 农明铭;陈玉彩;邓芳;张金涛;白雪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性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2018年

5 左鹏;;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A];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第1辑·2011)[C];2013年

6 曾小英;;20世纪末全球华人掀起的教改新潮——“儿童读经”的理念与实践浅探[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管理局:践行核心价值观 建设和谐大伙房[A];中国水文化(2016年第4期 总第148期)[C];2016年

8 李荫莲;;诵读文化经典 弘扬民族精神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9 郁东利;;传统文化根植幼教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四)[C];2019年

10 万颂青;;传承草原文化精髓 创建特色文明城市[A];草原、城市、文化--康巴什论坛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叶朗;中国崛起将在精神层面影响世界[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刘国宾;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教育实效[N];解放军报;2019年

3 ;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N];中国文物报;2018年

4 土木;传统文化不妨“赶时髦”[N];中国文化报;2018年

5 记者 黄静;传承文化经典 促进融合创新[N];扬州日报;2018年

6 廖德凯 媒体评论员;暑期处处都有传统文化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8年

7 吴祚来;读经是爱国,,文化创新更是爱国[N];中国青年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梅英;在文化经典中感受为民情怀[N];西藏日报(汉);2018年

9 沈敏特;《史记的人生智慧》:通俗文体里的文化经典[N];海南日报;2016年

10 许嘉璐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 中国文化院院长;民族文化的扩散和内省[N];北京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有东;黄文山文化思想研究[D];中山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国伊;《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

2 何梦;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经典读本》编写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李思佳;新疆伊宁市高中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年

4 黄秋妹;网络文化的伦理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5 王庆贺;后申遗时代民族文化的节日化建构及其实践理性[D];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6 韦艳莎;视觉文化语境下壮锦符号化生存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7 王希谦;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D];青岛大学;2018年

8 余洪颖;基于语文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9 徐峰;数字时代红色文学经典的传播困境及对策探析[D];湖北民族学院;2017年

10 王姝欣;“互联网+”背景下满清文化图形符号表现探究[D];沈阳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9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09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8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