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
发布时间:2020-06-04 11:07
【摘要】:本文对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孝、学、言、省、和、思、道”八个基本范畴各列专章进行研究。 “仁者人也”这一定义之中的“人”是指人的一般性亦即普遍化的人性。孔子极力主张“仁”,其真意就是要用人性来匡正人生、匡正社会。“仁”足以作为今天需要大力倡导的作为现代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全部根基,而其他一切观念都只能赖此为根而垒于其上。“仁”其实是一切去恶扬善之行为的旗帜,坚持“仁”的思想本身就有维护人性并清除一切非人性的含义。 “孝”是孔子“仁”之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的实践,“孝”的准确含义应为“老传子也,子承老也”,是家庭之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人之行孝乃人性使然,是必然如此而不能有他。 “学”是用人性匡正人之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人通过“学”不断扩充己之能量,以使人性得到张扬。“学”重要的是在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乃是人生获得更大自由、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动力。“学”亦可使人籍此而达于幸福。 “言”乃“人性”之表达,“直言”乃真正意义上的人言。“巧言”之存在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巧言”之所以存在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倡“直言”去“巧言”最终要靠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 “省”身是“仁”即人性畅通于人间的内在调控机制,“省”身之良好品德须在日复一日的反复实践中得以养成,“省”身虽应“省”“过”尤应“省”“功”,以长志气、长精神、增强信心。 “和”乃“仁”的具体存在状态,人类社会的“和”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是一个不断地铲除各种邪恶、改变种种不合理状况之过程中的“和”。 “思”作为人脑之功能首先表现为一定的质,即人之所“思”的正与邪。“见得思义”之“思”于当今社会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既让人得所该得,又让人取之有道有度。 “道”是一个物质的、运动的、巨大无比的能量,在寰宇内的五伦之中,“道”是仅次于自然又高于“天、地、人”的极为重要的一伦,是孔子关于“仁”之思想的依皈。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2-092
本文编号:2696293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2-09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文灿辉;《福乐智慧》与《论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冉;智能手持设备中SNS模式整合通讯界面的探索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汪双琴;《论语》“和谐”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秦尚伟;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姜守瑞;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初探[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6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9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