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20-07-14 11:57
【摘要】: 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和智慧 论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法,以一所乡村小学作为研究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观察、体验、思考乡村生活与文化、农民的道德智慧、乡村人物的文化和道德特征、教育在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少年儿童在乡村文化下的德性成长,以及教育与少年儿童生活的关系。把乡村生活和少年儿童的德性成长当作一个整体。 论文首先是看问题的视角——躺下来看教育和站起来看教育,即从形而下入手,再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认为教育是艺术,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道德与艺术的结合;建立生活本体论——人的生活有差异,做人没有差异。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偏离开他们实在的、整体的生活,人是在整体生活中成长的。 论文的主体是把具体的生活场景作为道德的生发,生活场景是道德的情境性存在,道德教育就是用那样的方式自然流淌着。要将生活场景理解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所以,道德教育在生活中的体现是道德文化,和道德智慧。说明人的生活和人本身都是文化。而道德文化就是人与生活场景之间的相互交流。生活场景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个具体事件,可以是一个变化过程,还可以是一个生活观念;论文强调体悟,认为最大的道德就是忘掉道德,倾听个人内心的声音,道德教育更在于教外别传——透过生活场景,发现背后的东西。故而把发现作为德性的慧眼。 论文的写作方法采用夹叙夹议。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四“观”一矛盾:“生活”观,“世界”观,“人生”观,修养观。道德教育还有自戕的性质。 论文中体现的几对范畴是:传统——现代,文化——变迁,因人论世——因世论人,本土化——全球化,落后——先进。 论文以农民生活和乡村生活的思考为主线贯穿,认为农村的集中意义是自身蕃衍,农民是在内心讨生活,农民的宗教是生活宗教。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2
本文编号:2754940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毕世响;生活道德教育提纲——从关系本体论到生活本体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国华;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宏钢;桂西南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4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5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