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论改造——科学与社会性之交融视域中的伦理学
【文章目录】:
一
二
(一) 一方面是胡塞尔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规定, 这可以与先前所谈相衔接。
(二) 第二个视角涉及胡塞尔对科学的批判, 这一批判首先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汉斯·莱纳·塞普;宋文良;;胡塞尔论改造——科学与社会性之交融视域中的伦理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2 倪梁康;;胡塞尔的“改造文”与“改造伦理学”[J];世界哲学;2015年02期
3 乌尔里希·梅勒;陈联营;;胡塞尔的人格伦理学[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3年00期
4 倪梁康;;胡塞尔的伦理学讲座与实践哲学和精神科学的观念[J];江海学刊;2014年01期
5 李幼蒸;;胡塞尔三卷现象学《观念》中译本出齐的特殊意义——反思、回顾、感怀[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李南麟;罗雨泽;;革新伦理学:胡塞尔和孔子[J];现代哲学;2015年04期
7 方向红;;现象学的一次越界:与晚期胡塞尔一起思考死亡[J];江海学刊;2011年05期
8 李幼蒸;;论“重读胡塞尔”的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9 乌尔利希·梅勒;陈联营;;埃德蒙德·胡塞尔:从理性到爱[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4年02期
10 李云飞;;真理的起源——胡塞尔的《被动综合分析》[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海波;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的重新定位[D];吉林大学;2014年
2 陈攀文;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马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唐杰;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丽霞;胡塞尔的“空间”构成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高兵强;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他人经验”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杨宝富;胡塞尔被动构造学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杨晓斌;意识意向性、身体意向性与伦理意向性[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培;胡塞尔伦理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兵;胡塞尔的范畴代现理论[D];南京大学;2017年
3 秦梦婷;胡塞尔交互主体现象学中的躯体化问题[D];深圳大学;2017年
4 那顺乌力吉;大观念中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概念的厘清[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周珂;胡塞尔想象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媛媛;胡塞尔群体意识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龙振峰;马克思“生活”观与胡塞尔“生活世界”观之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8 陈升;胡塞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凯;胡塞尔科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866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6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