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的伦理之维
发布时间:2020-11-04 07:04
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的现实生存中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伦理道德问题。文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伦理问题的反思和未来社会伦理结构的想象性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活动关系体具有伦理属性,文学价值是在围绕着文学作品展开的整体性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价值是综合性的价值体系,文学伦理学研究的是文学的伦理价值在文学活动场域中的生成过程。价值是在关系结构中产生的,伦理价值在伦理关系体中形成,成为关系主体作出价值判断和规范行为的决策系统。文学活动主体在社会综合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前在伦理结构中对自身的文学活动进行伦理价值判断,同时伦理价值理念规范着活动主体的文学行为,进而融入社会价值体系的整体建构。文学活动中伦理始终在场并进行理想性、超越性的伦理预设。文学活动在社会关系结构中通过功能性影响发挥建构作用。文学伦理价值的生成源是文学创作主体的赋予,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在历史文化规定中现实选择地形成,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性艺术传达,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对文学作品的价值生成形成构成性影响。创作主体的伦理前在限定中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因素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呈现。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受时代影响现实地选择对主流伦理理念的归依与悖离,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伦理结构中,通过人物行为、情感表达、观点阐明等方式,表现对社会伦理结构发展动态的认知判断,从而实现自身的文学伦理价值诉求。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审美转化形成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各不相同,创作主体借助形象、意境、主题等方式生成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同时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是复杂的系统性生成,任何类型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生成都不是以单一的艺术方式达成的,形象、意境、主题等生成方式在具体作品中发挥伦理形态的规定作用。文学作品中既有对传统伦理的艺术表达实现其当下性建构意义,同时任何伦理观念都要适应当下社会伦理关系的合理发展,在当下现实规定性中发生时代新变,进入社会伦理结构建构的伦理反思系统。文学批评主体在进入批评活动时已经完成自身价值体系建构,进行文学批评方法选择、文学批评价值目的确立、批评过程中的价值合成,不只是文学伦理批评方法中伦理主义是基本批评方法,而是伦理价值是所有批评展开的基础。当下中国文学伦理批评相当活跃,但社会转型带来文学活动伦理秩序的混乱,有些文学批评不切实际,文学传播的商品化现象严重,进而导致文学伦理功能的衰弱。文学伦理批评的批评依据在于文学批评活动和伦理活动具有同质性,伦理生成中的经验性、观念性、情境性恰是文学伦理批评活动展开的批评依据。任何文学批评活动都是依照一定的批评标准进行的,文学伦理批评的批评标准既有文学批评的共性标准,同时由于伦理批评的特质形成自身独具的标准特性,文学伦理批评标准包括历史标准、时代标准、审美标准、个性标准,这些批评标准综合地在文学伦理批评活动中被批评主体操持。文学伦理批评作为文学活动社会性价值和意义的批判与阐释的批评活动,在批评行为中呈现为不同的批评形态,文学伦理批评的批评形态主要有经验形态、感悟形态、倾向形态和评价形态。文学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在文学传播与接受活动中有着伦理诉求。文学传播活动中的文化审查、出版发行、评奖活动和文学教育都是在主流社会意识的制度性和资源性控制下进行的,同样包含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建构的要求,文学作品伦理价值和伦理倾向成为文学传播的重要标准。大众文学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中的接受动机是多样性的,其中伦理情感的文学体验是主要接受动机,无论是经典阅读的自我认知、猎奇阅读的消遣娱乐、瞬息阅读的互动诉求,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交流与满足。社会关系体是在社会责任伦理和程序伦理的推动下不断建构完善的,社会伦理结构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文学以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艺术想象方式在和谐共同体的建构中发挥作用。文学伦理学通过对文学活动中伦理价值生成过程的解读,推动文学活动在伦理之维实现其社会建构意义。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82-056;I0-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学伦理学的学理说明
1.1.1 “伦理”与“道德”
1.1.2 文学伦理维度界说
1.1.3 文学伦理维度探讨的主要命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文学伦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1.2.2 国外文学伦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1.3 从文学伦理维度进行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3.1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论文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达到的学术水平
第2章 文学的伦理在场
2.1 人的现实生存的伦理常在
2.2 文学活动关系体中的伦理属性
2.3 文学行为发生的伦理反思
2.4 文学的伦理在场及其预设
第3章 文学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
3.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形成及文学对应
3.1.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形成
3.1.2 文学伦理的文学对应
3.2 文学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前在限定
3.2.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民族性因素的呈现
3.2.2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时代性因素的映现
3.2.3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地域性因素的隐现
3.3 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伦理价值取向
3.3.1 创作主体的伦理归依
3.3.2 创作主体的伦理悖离
第4章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文学作品体现
4.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对文学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1.1 创作主体见于文学作品的儿童伦理体验
4.1.2 创作主体见于文学作品的家庭伦理经验
4.1.3 创作主体社会责任伦理意识对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1.4 创作主体生态伦理认知对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生成方式
4.2.1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形象生成
4.2.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意境生成
4.2.3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主题生成
4.3 作品伦理价值的经典持存与时代新变
4.3.1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经典持存
4.3.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时代新变
第5章 文学伦理批评的依据、标准及形态
5.1 文学伦理批评的依据
5.1.1 伦理批评的经验性
5.1.2 伦理批评的观念性
5.1.3 伦理批评的情境性
5.2 文学伦理批评的标准
5.2.1 历史标准
5.2.2 时代标准
5.2.3 审美标准
5.2.4 个性标准
5.3 文学伦理批评的形态
5.3.1 经验形态
5.3.2 感悟形态
5.3.3 倾向形态
5.3.4 评价形态
第6章 文学传播与接受活动中的伦理价值生成
6.1 文学传播活动中的伦理因素
6.1.1 文学作品传播的时代性伦理价值诉求
6.1.2 文学作品传播的伦理意识倾向性引导
6.2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伦理诉求
6.2.1 经典阅读的自我认知追求
6.2.2 猎奇阅读的消遣娱乐追求
6.2.3 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渴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2869791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82-056;I0-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学伦理学的学理说明
1.1.1 “伦理”与“道德”
1.1.2 文学伦理维度界说
1.1.3 文学伦理维度探讨的主要命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文学伦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1.2.2 国外文学伦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1.3 从文学伦理维度进行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3.1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论文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达到的学术水平
第2章 文学的伦理在场
2.1 人的现实生存的伦理常在
2.2 文学活动关系体中的伦理属性
2.3 文学行为发生的伦理反思
2.4 文学的伦理在场及其预设
第3章 文学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
3.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形成及文学对应
3.1.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形成
3.1.2 文学伦理的文学对应
3.2 文学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前在限定
3.2.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民族性因素的呈现
3.2.2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时代性因素的映现
3.2.3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地域性因素的隐现
3.3 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伦理价值取向
3.3.1 创作主体的伦理归依
3.3.2 创作主体的伦理悖离
第4章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文学作品体现
4.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对文学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1.1 创作主体见于文学作品的儿童伦理体验
4.1.2 创作主体见于文学作品的家庭伦理经验
4.1.3 创作主体社会责任伦理意识对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1.4 创作主体生态伦理认知对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生成方式
4.2.1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形象生成
4.2.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意境生成
4.2.3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主题生成
4.3 作品伦理价值的经典持存与时代新变
4.3.1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经典持存
4.3.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时代新变
第5章 文学伦理批评的依据、标准及形态
5.1 文学伦理批评的依据
5.1.1 伦理批评的经验性
5.1.2 伦理批评的观念性
5.1.3 伦理批评的情境性
5.2 文学伦理批评的标准
5.2.1 历史标准
5.2.2 时代标准
5.2.3 审美标准
5.2.4 个性标准
5.3 文学伦理批评的形态
5.3.1 经验形态
5.3.2 感悟形态
5.3.3 倾向形态
5.3.4 评价形态
第6章 文学传播与接受活动中的伦理价值生成
6.1 文学传播活动中的伦理因素
6.1.1 文学作品传播的时代性伦理价值诉求
6.1.2 文学作品传播的伦理意识倾向性引导
6.2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伦理诉求
6.2.1 经典阅读的自我认知追求
6.2.2 猎奇阅读的消遣娱乐追求
6.2.3 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渴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2869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6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