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先秦儒家荣辱观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1-01-27 21:15
荣辱观问题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春秋战国之时,社会生活急剧变革,社会秩序失范,旧的道德体系崩坏,人心失禁。先秦思想家面对时代问题,思虑社会道德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对荣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先秦儒家的荣辱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其具体内容还是其理论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对于今天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系统考察了先秦儒家荣辱观形成的社会背景和人性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特点,重点论述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借鉴意义。第一部分立足于春秋战国的现实社会状况,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先秦儒家荣辱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诱发了先秦儒家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们充分肯定人性中“善”的一面,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人性论学说,这为其系统荣辱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特点进行了挖掘和评析。以“仁”、“义”为标准区分荣辱,这是先秦儒家荣辱观最根本、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先秦儒家注重以培养...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立论基础
(一) 先秦儒家荣辱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 先秦儒家荣辱观形成的人性论基础
二、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特点及评析
(一) 以“仁”、“义”为价值标准
(二) 以“耻感”为心理支撑
(三) 以“修身”、“力行”为实现途径
(四) 先秦儒家荣辱观评析
三、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现代启示
(一) 正确荣辱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延续
(二) 义利是辩证的统一
(三) “知耻”是人的道德责任感
(四) 个人修养与社会教化相结合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硕士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耻感与道德体系[J]. 樊浩. 道德与文明. 2007(02)
[2]荀子的荣辱思想释义[J]. 马永庆. 哲学研究. 2006(12)
[3]知荣辱与求荣拒辱——儒家荣辱观论析[J]. 马云志. 兰州学刊. 2006(11)
[4]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切换[J]. 马永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5]先秦儒家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J]. 孙晓梅. 武警学院学报. 2006(04)
[6]儒家传统荣辱观借鉴[J]. 窦炎国.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7]耻感与存在[J]. 高兆明. 伦理学研究. 2006(03)
[8]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 胡锦涛. 求是. 2006(09)
[9]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J]. 林剑. 江汉论坛. 2005(12)
[10]论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J]. 蒋名源.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本文编号:3003743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立论基础
(一) 先秦儒家荣辱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 先秦儒家荣辱观形成的人性论基础
二、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特点及评析
(一) 以“仁”、“义”为价值标准
(二) 以“耻感”为心理支撑
(三) 以“修身”、“力行”为实现途径
(四) 先秦儒家荣辱观评析
三、先秦儒家荣辱观的现代启示
(一) 正确荣辱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延续
(二) 义利是辩证的统一
(三) “知耻”是人的道德责任感
(四) 个人修养与社会教化相结合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硕士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耻感与道德体系[J]. 樊浩. 道德与文明. 2007(02)
[2]荀子的荣辱思想释义[J]. 马永庆. 哲学研究. 2006(12)
[3]知荣辱与求荣拒辱——儒家荣辱观论析[J]. 马云志. 兰州学刊. 2006(11)
[4]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切换[J]. 马永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5]先秦儒家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J]. 孙晓梅. 武警学院学报. 2006(04)
[6]儒家传统荣辱观借鉴[J]. 窦炎国.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7]耻感与存在[J]. 高兆明. 伦理学研究. 2006(03)
[8]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 胡锦涛. 求是. 2006(09)
[9]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J]. 林剑. 江汉论坛. 2005(12)
[10]论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J]. 蒋名源.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本文编号:3003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0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