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性
发布时间:2021-01-31 12:16
[目的/意义]人类社会正过渡到以"心态"为社会关系基础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性问题,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形成循环、系统的发展模式,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健康社会心态"这一精神动力。[方法/过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发掘社会心态基本特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知—情—行相统一。[结果/结论]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资源,具有三大生态特征:伦理生态是心态的精神基础,民生是心态的社会保障,信任是心态的动力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定位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目标体系。两者分别在积极心理学与生态哲学的理论框架下,做到"能动主体""文化理念""作用机制""培育模式"等方面协同作用。
【文章来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9,30(01)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社会心态观之审视
2 生态文明视阈下社会心态的基本特性
2.1 伦理生态是心态的精神基础
2.2 民生是心态的社会保障
2.3 信任是心态的动力机制
3 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定位
3.1 能动主体的同向定位
3.2 文化理念的同向定位
3.3 作用机制的同向定位
3.4 培育模式的同向定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悬崖”概念之界定与释义[J]. 唐代兴. 道德与文明. 2016(02)
[2]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 王俊秀. 社会学研究. 2014(01)
[3]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资源科学. 2013(01)
[4]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 杨宜音. 社会学研究. 2006(04)
[5]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3010851
【文章来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9,30(01)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社会心态观之审视
2 生态文明视阈下社会心态的基本特性
2.1 伦理生态是心态的精神基础
2.2 民生是心态的社会保障
2.3 信任是心态的动力机制
3 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定位
3.1 能动主体的同向定位
3.2 文化理念的同向定位
3.3 作用机制的同向定位
3.4 培育模式的同向定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悬崖”概念之界定与释义[J]. 唐代兴. 道德与文明. 2016(02)
[2]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 王俊秀. 社会学研究. 2014(01)
[3]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资源科学. 2013(01)
[4]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 杨宜音. 社会学研究. 2006(04)
[5]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3010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1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