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传统家训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1 11:34
  我国家训伦理思想历史悠远,发源于上古三代,式微于清代之末。家训伦理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社会文化历史要求在家庭中的缩影。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传统家训提出了“立志高远”、“勤勉成才”、“倡导节俭”、“自立自强”、“立德做人”、“崇尚节操”等伦理要求;在家庭关系方面,传统家训专注于“齐家”与“处世”的伦理教育;在个体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方面,传统家训要求“胸怀天下,尽忠报国”、“仁政爱民,勤政利民”、“秉公执事,公正无私”、“清廉自守,公私分明”;传统家训的教育方法呈现出“知行合一”、“严爱殷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特点。传统家训的价值,体现为个体的道德养成、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国家机器的控制与运作,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承对当代家庭教育、社会道德秩序的建设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所探讨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选题所探讨问题的意义
第二章 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家训思想
    2.1 立志高远
        2.1.1 志向要高远
        2.1.2 强调对“志”的有常性
        2.1.3 强调“志”的广泛性
    2.2 勤勉成才
    2.3 倡导节俭
    2.4 自立自强
        2.4.1 自立——人生之本
        2.4.2 自强——人生之基
    2.5 立德做人
        2.5.1 道德的修养是人立身之本,为人之基
        2.5.2 以修德为“富”,以养德为“要”
    2.6 崇尚节操
        2.6.1 贵名声、重家声
        2.6.2 熏陶与培养民族气节
第三章 处理家庭关系方面的家训思想
    3.1 齐家伦理教育
        3.1.1 夫妻之间要“夫义妇顺”
        3.1.2 兄弟间要“兄友弟恭”
        3.1.3 长幼间要“父慈子孝”
    3.2 处世伦理教育
        3.2.1 与人为善,救难济贫
        3.2.2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2.3 谦逊虚心,待人以敬
        3.2.4 谨交慎择,互助提高
第四章 个体与国家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家训思想
    4.1 胸怀天下,尽忠报国
    4.2 仁政爱民,勤政利民
    4.3 秉公执事,公正无私
    4.4 清廉自守,公私分明
第五章 传统家庭教育之方法
    5.1 知行合一
    5.2 严爱殷责
    5.3 因材施教
    5.4 循序渐进
第六章 传统家训的价值
    6.1 个体道德的养成
    6.2 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
    6.3 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控制与运作
    6.4 当代家庭伦理教育建设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论著类
    二、论文类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J]. 李自平.  学苑教育. 2011(03)
[2]传统家训在当代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价值[J]. 田瑞华.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3]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王玲.  潍坊学院学报. 2010(06)
[4]儒家传统家训中的生态伦理教化研究[J]. 陈延斌,孟凡拼.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5]中国现代家庭伦理建设的思想资源[J]. 李桂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6]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J]. 尹旦萍.  学习月刊. 2010(06)
[7]传统家训中的德育观及现实价值[J]. 孙倩,施敏锋,徐惠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8]传统家训的治学之道及其现实意义[J]. 郭长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07)
[9]论传统家训政治伦理及其现代转换的思维向度[J]. 戴素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10]论传统家训伦理教育的实践理念与当下价值[J]. 戴素芳.  学术界. 2007(02)



本文编号:3012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12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