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根源论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1-05-11 22:11
道德自始是中西传统文化中先哲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道德作为人的一种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绝非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虽各有其文化渊源,但又有相通性。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交流和对话异常繁荣的今天,从传统中寻找智慧的火花,从不同类型的道德文化或伦理概念之间的对话中寻求双方互相有益的道德文化资源,成为中西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所以,文章站在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的立场上,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中道德根源论的梳理,旨在理清道德的真正起源,并由此引发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的思考,强调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必须依据社会的经济关系;依据人们的意识水平;同时还必须吸收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通过文献查阅、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分别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中道德根源理论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以启发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 道德根源论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四)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一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什么是道德
(三) 当前关于道德根源问题的争论
二 我国道德根源论的历史考察及其特点分析
(一) 我国历史上关于道德根源问题的道德伦理纷争
(二) 我国历史上道德根源问题纷争所反映出的特点
三 西方道德根源论的历史考察及其特点分析
(一) 西方历史上关于道德根源问题的道德伦理纷争
(二) 西方历史上道德根源问题纷争反映出的特点
四 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根源理论的阐述
(二) 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
(三) 用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评析中西方道德根源理论
五 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的思考
(一)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
1、依据社会经济关系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依据人们的意识水平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3、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必须吸收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个人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方法[J]. 蒋海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2]中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价值探究[J]. 鲍小会. 教育与职业. 2008(15)
[3]论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之研究[J]. 张忠华. 现代大学教育. 2008(03)
[4]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概述[J]. 李亚娟.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1)
[5]试论道德的来源及其实现[J]. 张康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J]. 寇彧,徐华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7]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J]. 万俊人. 现代哲学. 2003(01)
[8]人性化:道德实现的根本性归依——道德实现的本源性探析[J]. 吴沁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
[9]学校德育何以可能[J]. 杜时忠.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02)
[10]关于道德基础[J]. 阎献晨. 哲学研究. 1998(11)
本文编号:3182194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 道德根源论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四)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一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什么是道德
(三) 当前关于道德根源问题的争论
二 我国道德根源论的历史考察及其特点分析
(一) 我国历史上关于道德根源问题的道德伦理纷争
(二) 我国历史上道德根源问题纷争所反映出的特点
三 西方道德根源论的历史考察及其特点分析
(一) 西方历史上关于道德根源问题的道德伦理纷争
(二) 西方历史上道德根源问题纷争反映出的特点
四 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根源理论的阐述
(二) 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
(三) 用马克思主义道德根源理论评析中西方道德根源理论
五 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的思考
(一)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
1、依据社会经济关系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依据人们的意识水平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3、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必须吸收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个人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方法[J]. 蒋海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2]中国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价值探究[J]. 鲍小会. 教育与职业. 2008(15)
[3]论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之研究[J]. 张忠华. 现代大学教育. 2008(03)
[4]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概述[J]. 李亚娟.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1)
[5]试论道德的来源及其实现[J]. 张康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J]. 寇彧,徐华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7]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J]. 万俊人. 现代哲学. 2003(01)
[8]人性化:道德实现的根本性归依——道德实现的本源性探析[J]. 吴沁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
[9]学校德育何以可能[J]. 杜时忠.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02)
[10]关于道德基础[J]. 阎献晨. 哲学研究. 1998(11)
本文编号:3182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8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