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士人德才观的嬗变研究 ——以曹操的“求贤令”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6-11 02:47
建安时期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型的重要时期,建安士人德才观的嬗变在这一思想过渡转型时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曹操的“求贤令”不仅是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提炼,也是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催化剂。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思想比较以及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方法,以曹操的“求贤令”为中心,对建安士人德才观的嬗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揭示了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思想背景,论证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必然性。党锢之祸致使东汉末年儒家伦理的衰弱,儒家之重德传统受到了质疑;黄巾起义为道教和佛教伦理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途径,冲击了儒家伦理体系;士人阶层中普遍存在的“矫激”现象又促使法家思想复兴,法家循名责实的思想重回士人的视野之中。其次,本文梳理了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历史进程,论证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必然趋势。《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德才观,否定了廉德,强调了才能;《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以“非德”的思想倾向为主导,分裂了德与才的关系,倒置了德与才的地位;《举贤勿拘品行令》则彻底瓦解了士人重德的传统,造就了极端重才轻德的德才观。再次,本文总结了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伦理意蕴,论证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意义。在阐释德与才的...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之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之缘起
二、研究之意义
第二节 研究之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之对象
二、研究之方法
第三节 研究之综述与评价
一、研究之综述
二、研究之评价
第二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党锢之祸与儒家伦理的衰弱
一、党锢之祸对士人的迫害
二、“清议”与婞直之风的消亡
三、神秘化与教条化的儒家伦理思想
第二节 黄巾起义与佛道伦理的发展
一、黄巾起义对社会的冲击
二、道教伦理思想的传播
三、佛教伦理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矫激”现象与法家思想的复兴
一、“矫激”现象对德才观的曲解
二、法家思想重回士人阶层之视野
三、“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唯才是举:德才观嬗变的开始
一、“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二、廉德的衰弱与瓦解
三、士人对“唯才是举”的回应
第二节 士有偏短:德才观嬗变的深化
一、“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二、德才关系的分裂
三、德才地位的倒置
第三节 勿拘品行:德才观嬗变的完成
一、“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二、从事政治生活:“非乡愿之徒,既苟合之士”
三、远离政治生活:“越名教而任自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伦理意蕴
第一节 德与才概念的阐释
一、德与名的混淆
二、才与实的混淆
三、“才性之辩”的内涵转变:从德才之辩到名实之辩
第二节 德与才关系的辨析
一、德与才的同一性
二、德与才的优先性
三、政治视域中的德才关系:德性与政治功能
第三节 德与才实践的反思
一、君子人格的培育养成:弘扬仁与孝
二、德才并举的取士制度:九品官人法
三、德才兼备士人的现实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德才观与公民的道德建设
第二节 德才观与干部选用的标准
第三节 德才观与反腐败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兼论九品中正制的影响[J]. 洪卫中. 江汉论坛. 2016(10)
[2]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道德诘难与现代治理价值[J]. 刘崧. 领导科学. 2016(04)
[3]汉晋之际儒家贤能观念的变化[J]. 阎秋凤. 中州学刊. 2015(09)
[4]德与才的较量:从“唯才是举令”到九品中正制[J]. 郝虹. 孔子研究. 2015(01)
[5]德才关系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意义[J]. 许晓桃.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03)
[6]从刘劭《人物志》看才性说的个人观[J]. 涂明君. 中国哲学史. 2014(02)
[7]论汉末士风的嬗变——从“婞直”到新人格的追求[J]. 鲁红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8]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汉魏之际从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变及影响[J].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9]东汉中后期士人伦理生活管窥[J]. 王渭清. 伦理学研究. 2009(05)
[10]魏晋风度的前奏——论东汉后期士人的“激诡之行”及其影响[J]. 王永平. 浙江社会科学. 2008(11)
博士论文
[1]“人道”与“孝道”-儒家核心伦理的省察[D]. 王丽珍.南开大学 2014
[2]君子与名士—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之研究[D]. 马鹏翔.南开大学 2014
[3]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研究[D]. 刘万民.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D]. 张兰花.浙江大学 2012
[5]自然之性与善的理想[D]. 尚建飞.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 李磊.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曹操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叶少杰.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汉魏之际士人精神状态研究[D]. 张继刚.西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23649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之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之缘起
二、研究之意义
第二节 研究之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之对象
二、研究之方法
第三节 研究之综述与评价
一、研究之综述
二、研究之评价
第二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党锢之祸与儒家伦理的衰弱
一、党锢之祸对士人的迫害
二、“清议”与婞直之风的消亡
三、神秘化与教条化的儒家伦理思想
第二节 黄巾起义与佛道伦理的发展
一、黄巾起义对社会的冲击
二、道教伦理思想的传播
三、佛教伦理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矫激”现象与法家思想的复兴
一、“矫激”现象对德才观的曲解
二、法家思想重回士人阶层之视野
三、“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唯才是举:德才观嬗变的开始
一、“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二、廉德的衰弱与瓦解
三、士人对“唯才是举”的回应
第二节 士有偏短:德才观嬗变的深化
一、“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二、德才关系的分裂
三、德才地位的倒置
第三节 勿拘品行:德才观嬗变的完成
一、“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二、从事政治生活:“非乡愿之徒,既苟合之士”
三、远离政治生活:“越名教而任自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伦理意蕴
第一节 德与才概念的阐释
一、德与名的混淆
二、才与实的混淆
三、“才性之辩”的内涵转变:从德才之辩到名实之辩
第二节 德与才关系的辨析
一、德与才的同一性
二、德与才的优先性
三、政治视域中的德才关系:德性与政治功能
第三节 德与才实践的反思
一、君子人格的培育养成:弘扬仁与孝
二、德才并举的取士制度:九品官人法
三、德才兼备士人的现实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安士人德才观嬗变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德才观与公民的道德建设
第二节 德才观与干部选用的标准
第三节 德才观与反腐败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兼论九品中正制的影响[J]. 洪卫中. 江汉论坛. 2016(10)
[2]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道德诘难与现代治理价值[J]. 刘崧. 领导科学. 2016(04)
[3]汉晋之际儒家贤能观念的变化[J]. 阎秋凤. 中州学刊. 2015(09)
[4]德与才的较量:从“唯才是举令”到九品中正制[J]. 郝虹. 孔子研究. 2015(01)
[5]德才关系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意义[J]. 许晓桃.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03)
[6]从刘劭《人物志》看才性说的个人观[J]. 涂明君. 中国哲学史. 2014(02)
[7]论汉末士风的嬗变——从“婞直”到新人格的追求[J]. 鲁红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8]智德·智能·才性四本——汉魏之际从重智德到尚智能的演变及影响[J].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9]东汉中后期士人伦理生活管窥[J]. 王渭清. 伦理学研究. 2009(05)
[10]魏晋风度的前奏——论东汉后期士人的“激诡之行”及其影响[J]. 王永平. 浙江社会科学. 2008(11)
博士论文
[1]“人道”与“孝道”-儒家核心伦理的省察[D]. 王丽珍.南开大学 2014
[2]君子与名士—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之研究[D]. 马鹏翔.南开大学 2014
[3]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研究[D]. 刘万民.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D]. 张兰花.浙江大学 2012
[5]自然之性与善的理想[D]. 尚建飞.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 李磊.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曹操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叶少杰.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汉魏之际士人精神状态研究[D]. 张继刚.西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23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23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