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舍勒的“怨恨”情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6 12:36
  “怨恨”一词来源于法语,尼采将其作为哲学术语引入到德语当中。德国天主教哲学家马克思·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则运用情感现象学的方法,着眼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对该时代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现象予以讨论,从而把对怨恨情感的研究推向一个广阔的理论空间。舍勒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道德建构中的怨恨进行讨论,使怨恨一词独具伦理魅力,舍勒立足于对人的界定,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深入爱恨秩序,探讨怨恨的根源及途径,把怨恨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它导致现代价值体验结构的转型和价值位移,是人类情感中价值颠倒或价值崩溃的根源。第一部分,对于“怨恨”情感的探究,经过追根溯源的历史探究,从词源的表述和怨恨的生成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怨恨的由来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从怨恨的心理结构和伦理结构中的怨恨这两个方面更具体的对怨恨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现代的道德是由无数的怨恨构成的,是人类情感中出现的价值颠倒和价值崩溃的根源。怨恨作为现代性精神品质,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已发生根本转换,表现出工商精神气质取代了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怨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道德判断的根源,在于它事...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怨恨情感的探究
    第一节 怨恨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怨恨情感的产生
    第三节 怨恨情感的心理结构
    第四节 伦理结构中的怨恨情感
第二章 怨恨情感与道德价值
    第一节 怨恨的价值判断
    第二节 怨恨情感与价值位移
    第三节 怨恨情感与道德判断
第三章 怨恨情感与现代伦理道德建构
    第一节 怨恨与现代性伦理道德的演变
    第二节 怨恨与现代性伦理道德的关系及影响
    第三节 怨恨与现代伦理道德建构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表达中的怨恨——基于舍勒现象学的分析[J]. 张新标,周雪.  临沂大学学报. 2011(03)
[2]“怨恨”的社会为什么有“未来”?——舍勒《三论资本主义精神之问题》的伦理思考[J]. 王艳.  浙江学刊. 2011(01)
[3]论西方怨恨伦理的形成[J]. 李骅.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4]怨恨论——从尼采到舍勒[J]. 王翠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5]价值批判中的怨恨问题研究——从尼采和舍勒的关系上看[J]. 高山奎.  湖北社会科学. 2009(11)
[6]舍勒论神圣位格实在设定的可能性[J]. 仲凯.  丝绸之路. 2009(18)
[7]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述评[J]. 李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8]怨恨滋生与德性平等——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J]. 胡赟,林识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9]浅析舍勒与海德格尔的情感理论差异[J]. 高山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01)
[10]怨恨:价值比较的心理机制——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解读[J]. 李建华,胡祎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硕士论文
[1]论舍勒的位格理论及其现象学方法论基础[D]. 王永刚.黑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87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87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0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