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观基础和现代意义阐释

发布时间:2021-07-26 20: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或者说,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重要依据。本文参酌史料,运用逻辑与历史统一、训诂和阐发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国传统和谐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方法和演变过程。论证了儒家和谐理念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太和境界与大同理想是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观基础。“中庸”、“和而不同”是儒家达致和谐的基本方法,对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观基础即儒家最高和谐境界与最高社会理想进行研究,从而对儒家太和境界与大同理想的和谐理念价值观进行评析,这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巨大的实践作用。正是基于...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1 儒家和谐社会观概说
        2.1.1 何谓儒家和谐
        2.1.2 儒家和谐的方法及内涵
    2.2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发展及理论内涵
        2.2.1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发展
        2.2.2 儒家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内涵
    2.3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3.1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3.2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观基础
    3.1 “太和”—最高的和谐标准
        3.1.1 儒家“太和”思想
        3.1.2 儒家“太和”―文化的最高境界
    3.2 “大同”—最高的社会理想
        3.2.1 儒家“大同”思想
        3.2.2 儒家“大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3.3 儒家太和境界和大同理想的价值观评价
        3.3.1 儒家太和境界的价值观评析
        3.3.2 儒家大同理想的价值观评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现代意义
    4.1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4.1.1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合理性
        4.1.2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的局限性
    4.2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2.1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是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4.2.2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
    4.3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与当代国际社会发展
        4.3.1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推动人类社会和谐
        4.3.2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思想武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孔孟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J]. 黎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2]论孔子和谐思想的有限性[J]. 苏永利.  江汉论坛. 2008(02)
[3]从中国古代和同思想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 夏显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4]论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之“四观”[J]. 刘永鹏.  东岳论丛. 2007(05)
[5]儒学价值的重塑与和谐文化的构建[J]. 张玲,黄畅之.  求索. 2007(07)
[6]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理论[J]. 范晓峰,于春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7]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J]. 李祥.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8]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J]. 汤一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9]孔子“和而不同”哲理思想探微及其现代意义阐释[J]. 潘平安.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10]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国际儒学论坛·2006综述[J]. 罗安宪.  哲学动态. 2007(04)



本文编号:3304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04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