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新理学”道德观论析
发布时间:2021-08-04 08:17
近代以来,战乱纷争不断。西学东渐,儒家正统地位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儒家的道德礼教观念。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念,冯友兰便是其中的一员。道德观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形上学理论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新理学”体系中关于道德思想的阐述进行了论析:第一章,对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及其主要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主要包括与其道德观关系密切的形上学概念、人学理论和社会文化思想。冯友兰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所以为该种事物者,也就是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社会有社会之理。理之实现于物者,便是性。凡物皆有多种性。根据其主次,可以分为正性、辅性;根据其所依照,可以分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以物性为基础,人在认识事物时,可以分其门类,别其共殊。第二章,分析新理学体系中关于道德的基本理论,主要对道德的起源,理性与道德的关系,以及道德判断等内容进行了阐释。冯氏从其形上学的理论入手,提出了道德之理的概念。并且认为,道德之理涵蕴于人之理,道德乃是人于社会中所当遵循之行为规范,亦是维持社会存在的必要成分。若社会之组成分子的行为能够...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理学”道德观的理论基础
1.1 形上学
1.1.1 本体论
1.1.2 性与类
1.1.3 共相与殊相
1.2 人学
1.2.1 人的义理之性与穷理尽性
1.2.2 人之性与觉解
1.2.3 意义与境界
1.3 社会文化思想
1.3.1 社会之理与人道
1.3.2 势与历史
1.3.3 文化观
第二章 道德本质论
2.1 道德起源
2.1.1 道德之理
2.1.2 人性善恶
2.1.3 社会与道德
2.2 道德理性与自由意志
2.2.1 道德理性
2.2.2 自由意志
2.3 道德判断
2.3.1 社会标准
2.3.2 人性标准
2.3.3 形上标准
第三章 道德层次论
3.1 道德的层次
3.1.1 不变的道德
3.1.2 可变的道德
3.2 社会的层次
3.2.1 不道德的道德
3.2.2 革命的道德根据
第四章 超道德价值论
4.1 超道德价值
4.2 获得超道德价值的途径
4.2.1 宗教
4.2.2 哲学
4.2.3 “以哲学代宗教”
4.3 道德理想人格
4.3.1 天地境界和圣人
4.3.2 圣学的工夫
第五章 “新理学”道德观评析
5.1 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
5.2 对西方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法的引进
5.3 对唯物史观的应用
5.4 “新理学”道德观的价值和意义
5.4.1 理论价值
5.4.2 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本文编号:332135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理学”道德观的理论基础
1.1 形上学
1.1.1 本体论
1.1.2 性与类
1.1.3 共相与殊相
1.2 人学
1.2.1 人的义理之性与穷理尽性
1.2.2 人之性与觉解
1.2.3 意义与境界
1.3 社会文化思想
1.3.1 社会之理与人道
1.3.2 势与历史
1.3.3 文化观
第二章 道德本质论
2.1 道德起源
2.1.1 道德之理
2.1.2 人性善恶
2.1.3 社会与道德
2.2 道德理性与自由意志
2.2.1 道德理性
2.2.2 自由意志
2.3 道德判断
2.3.1 社会标准
2.3.2 人性标准
2.3.3 形上标准
第三章 道德层次论
3.1 道德的层次
3.1.1 不变的道德
3.1.2 可变的道德
3.2 社会的层次
3.2.1 不道德的道德
3.2.2 革命的道德根据
第四章 超道德价值论
4.1 超道德价值
4.2 获得超道德价值的途径
4.2.1 宗教
4.2.2 哲学
4.2.3 “以哲学代宗教”
4.3 道德理想人格
4.3.1 天地境界和圣人
4.3.2 圣学的工夫
第五章 “新理学”道德观评析
5.1 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
5.2 对西方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法的引进
5.3 对唯物史观的应用
5.4 “新理学”道德观的价值和意义
5.4.1 理论价值
5.4.2 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本文编号:3321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2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