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伦理价值探析
本文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伦理价值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冯友兰在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理性主义学说,在他的《新原人》一书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学体系。冯友兰根据人“觉解”的不同,把人生境界从高到低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层层递进。自然境界中的人的行为是顺习或顺才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然本性或生物本性,对所做的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觉解程度最低;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和目的有了自觉的了解,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他自己的利”,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也可能有害于他人,但动机都是利己的,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道德境界中的人的行为是“尽职尽伦”的,对社会有了较高的觉解,认为义与利、人与社会都是统一的,强调“行义”和“为公”,此境界中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此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最高,处于此境界中的人都是“圣人”,能够超越社会整体,意识到人是宇宙的一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修养。本文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进行了分析,分别将四个境界与道家自然观、传统儒家义利统一观、孔孟及宋明理学、西方功利主义等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对冯氏的人生境界说进行了伦理学解读,对其中所蕴含的理性人性论、“义以为上”的义利统一观、“人我合一”的群己观、理性原则下的道德行为、超道德的幸福观进行了阐述,并从情感这一视角阐释了其“和谐”思想,从而揭示了人生境界说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价值和意义。本文认为人生境界说不仅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天地境界”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另外,本论文也指出了人生境界说存在的局限之处,并分析了原因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冯友兰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5
-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8-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四、预计困难及可行性分析13
- 五、研究思路及创新点13-15
- 第一章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产生及其伦理内涵15-23
- 一、冯友兰生平及著书立说15
- 二、人生境界说产生的社会背景15-18
- 三、人生境界说产生的理论基础18-20
- 四、人生境界说的伦理内涵20-23
- 第二章 自然境界的伦理价值23-26
- 一、自然境界之顺习而行23-24
- 二、理性人性论24
- 三、与道家自然观的比较24-26
- 第三章 功利境界的伦理价值26-32
- 一、功利境界之生物之理26-27
- 二、“义以为上”的义利统一观27-29
- 三、与边沁功利主义的异同29-30
- 四、“人我合一”的群己观30-32
- 第四章 道德境界的伦理价值32-38
- 一、道德境界之尽伦尽职32-33
- 二、对传统儒家道德境界的传承33-35
- 三、人生境界中的幸福观35-38
- 第五章 天地境界的伦理价值38-42
- 一、天地境界之天地合一38-39
- 二、超越传统“天人合一”的圣人人格39-40
- 三、情感视域下的“和谐”思想40-42
- 结语42-47
- 一、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伦理价值42-43
-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局限43-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海英,聂明玉;冯友兰文化观的形上学内核——“别共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陈江风;;沿着冯友兰的道路走下去——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徐仪明;;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州学刊;2008年02期
4 王粤;;《冯友兰先生年谱长编》编辑手记[J];出版参考;2010年28期
5 王仁宇;;“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冯友兰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会”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陈义成;向冯友兰先生请教(读者来信)[J];哲学研究;1963年04期
7 李志强;;冯友兰“追求自强”的中西文化观[J];兰台世界;2013年34期
8 杨敬东;;精彩的“冯友兰晚年”[J];健康管理;2013年01期
9 郁有学;试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10 高秀昌;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冯友兰先生晚年的哲学观[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仲德;;关于冯友兰的思想转变[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田文军;;冯友兰文化观刍议[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陈来;;有情与无情——冯友兰论情感[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余敦康;;冯友兰先生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蔡仲德;;再论关于冯友兰思想历程的几个问题——答刘奔、郁有学先生[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鉴平;;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冯友兰三四十年代哲学的一点分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8 羊涤生;;“承百代之流,而合乎当今之变”——冯友兰先生究竟属于哪一家[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蔡仲德;;论教育家冯友兰[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李全德;;冯友兰的哲学观[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张春海 通讯员李丹婕;重扬冯友兰学术与教育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冯友兰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5年
3 甑难;冯友兰学术研究会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钱耕森;冯友兰两度访问印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宗璞;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李林荣;总有浮云遮望眼[N];文艺报;2010年
7 记者 陈洁;作为教育家的冯友兰开始引起学界重视[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张毅攀 上海社会科学院;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0年
10 张海晏;冯友兰的“变”与侯外庐的“不变”[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何军民;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D];安徽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胜国;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飞宇;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新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宁;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冒艳妮;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伦理价值探析[D];东南大学;2015年
5 胡燕云;论冯友兰生死观[D];南昌大学;2008年
6 张小卫;冯友兰生死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龙昌;冯友兰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颖;冯友兰伦理思想探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赵永君;冯友兰的哲性诗学[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高武全;冯友兰道德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伦理价值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