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域境下的《大学》德性修养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1 09:44
中国的儒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深刻地影响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特有心理,甚至可以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研究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于更深的了解中国人的心理以及推动中国人健康心理更深层次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被称为是初学入德之门,被列为四书之首。《大学》主要核心内容是三纲:明德、新民、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系统和相应的行动指南,它全面论述了人们应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而且,不但提出了人们的道德修养目标,还指出了一套实现目标的方法和程序。本文主要以认知心理为域境对《大学》的德性修养观进行研究,并联系当今社会从二个方面来探讨它的现实意义。《大学》关于人们德性修养的认知心理机制,本研究认为主要根源于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认知思想:“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不仅指在根源上,天与人是一体的,而且是指在发展中人与天也是一体的。这是一种特殊视角的认知心理机制。《大学》关于人们德性修养的认知心理机制的现实意义是:一对当今人们德性的修养提供了心理学层面的方法理...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大学》的研究现状
2.2 《大学》内容概要
3 研究方案
3.1 方法论的选择
3.2 研究方法选择的特别说明
4 认知心理域境下的《大学》德性修养
4.1 东西方认知主流思想
4.2 《大学》的德性修养观
4.2.1 德性的含义
4.2.2.1 德性修养的心理环境
4.2.2.2 德性修养的社会环境
4.2.2 德性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4.3 《大学》的德性修养观反映的认知心理机制
4.3.1 认知心理机制的内涵
4.3.2 《大学》关于德性修养认知心理机制的探讨
4.3.2.1 认知心理机制中可能特殊的元素
4.3.2.2 整体认知心理机制的探讨
4.3.2.3 《大学》德性修养内容背后的认知心理机制运用分析一例
5 在认知心理域境下研究《大学》德性修养的现代意义
5.1 对当今人们德性的修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5.2 为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结语
6.1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6.2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夸张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J]. 蒋冰清.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4)
[2]论《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J]. 皮兰娇.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3]关于西方主流认知心理学狭隘性的思考[J]. 范向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 葛鲁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库恩的后达尔文式康德主义中的心理学方法论探析[J]. 李炳全. 心理学探新. 2003(03)
[6]“模拟拨珠”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J]. 李洁潢. 珠算. 2001(01)
[7]试论现代心理学的三个转向[J]. 叶浩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01)
[8]新论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J]. 汪凤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9(01)
[9]试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J]. 叶浩生.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8(04)
硕士论文
[1]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D]. 叶元辉.福建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92778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大学》的研究现状
2.2 《大学》内容概要
3 研究方案
3.1 方法论的选择
3.2 研究方法选择的特别说明
4 认知心理域境下的《大学》德性修养
4.1 东西方认知主流思想
4.2 《大学》的德性修养观
4.2.1 德性的含义
4.2.2.1 德性修养的心理环境
4.2.2.2 德性修养的社会环境
4.2.2 德性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4.3 《大学》的德性修养观反映的认知心理机制
4.3.1 认知心理机制的内涵
4.3.2 《大学》关于德性修养认知心理机制的探讨
4.3.2.1 认知心理机制中可能特殊的元素
4.3.2.2 整体认知心理机制的探讨
4.3.2.3 《大学》德性修养内容背后的认知心理机制运用分析一例
5 在认知心理域境下研究《大学》德性修养的现代意义
5.1 对当今人们德性的修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5.2 为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结语
6.1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6.2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夸张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J]. 蒋冰清.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4)
[2]论《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J]. 皮兰娇.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3]关于西方主流认知心理学狭隘性的思考[J]. 范向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 葛鲁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库恩的后达尔文式康德主义中的心理学方法论探析[J]. 李炳全. 心理学探新. 2003(03)
[6]“模拟拨珠”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J]. 李洁潢. 珠算. 2001(01)
[7]试论现代心理学的三个转向[J]. 叶浩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01)
[8]新论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J]. 汪凤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9(01)
[9]试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J]. 叶浩生.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8(04)
硕士论文
[1]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D]. 叶元辉.福建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92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9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