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统合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能思路
发布时间:2021-11-03 19:27
从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新时代伦理学德性论,可立足于中西方传统德性诠释,开启一种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以人的整全德性为核心、以立教弘道为目的,并观照心性、行为、规范诸因素的新思路。德性伦理诠释路径的生成前提在于:哲学诠释学从本体论、方法论解释到伦理实践的转向,同时建基于中国传统解经学关于人的德性存在论的基本理解,实现一种以经世致用、成教立德为宗旨的德性诠释理论与伦理实践的思想统合。此种德性论以万有相通为基础,以自然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论为本体(一体),以心性、行为、规范、工夫、境界(五位)相统一为核心,是具有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德性论。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的立意,不在于追求取代或超越规范伦理,而在于扩展古典德性伦理固有的成己成物之内涵,在此基础上谋划有效补充或匹配处于强势形态而使德性相对弱化的规范伦理,同时期望有助于坚持中国文化、哲学和伦理的自信地位。
【文章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德性伦理路径的哲学诠释学视镜
二、德性伦理立场的中国解经学奠基
三、德性伦理的“一体五位”论结构和释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德性论与伦理学的关系[J]. 江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德行”与诠释[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6)
[3]当代西方“实践智慧”问题研究的四种进路[J]. 刘宇. 现代哲学. 2010(04)
[4]“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五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学术月刊. 2001(07)
[5]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社会科学战线. 2001(01)
[6]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学术月刊. 2000(07)
[7]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中国文化研究. 2000(02)
[8]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中国社会科学. 2000(01)
[9]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J]. 汤一介. 周易研究. 1999(04)
[10]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J]. 汤一介. 中国社会科学. 1998(01)
本文编号:3474217
【文章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德性伦理路径的哲学诠释学视镜
二、德性伦理立场的中国解经学奠基
三、德性伦理的“一体五位”论结构和释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德性论与伦理学的关系[J]. 江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德行”与诠释[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6)
[3]当代西方“实践智慧”问题研究的四种进路[J]. 刘宇. 现代哲学. 2010(04)
[4]“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五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学术月刊. 2001(07)
[5]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社会科学战线. 2001(01)
[6]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学术月刊. 2000(07)
[7]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中国文化研究. 2000(02)
[8]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汤一介. 中国社会科学. 2000(01)
[9]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J]. 汤一介. 周易研究. 1999(04)
[10]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J]. 汤一介. 中国社会科学. 1998(01)
本文编号:3474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7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