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1-11-24 04:57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其中孕育了丰富的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行政伦理思想体系,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传统行政伦理思想史。《曾国藩家书》作为中国家训的巅峰之作,汇集曾国藩的为官智慧,蕴含了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却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已呈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以《曾国藩家书》蓝本,以期通过对其进行详尽地梳理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真正内核。《曾国藩家书》中的行政伦理思想以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为基础,同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不但包含对家人子弟的家庭教育,还涉及行政人员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研究传统行政伦理思想,对行政人员选拔及其子女教育问题更具借鉴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曾国藩家书》中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阐释其中的现实意义,对我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体系的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渊源
    第一节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清朝晚期的社会现状
        二、 湘乡文化的影响
        三、 西方思想的传播
        四、 曾国藩为官经历
    第二节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 曾国藩“以礼经世”观源于其对理学与汉学的融合
        二、 曾国藩“乱世用重典”思想源于法家“依法治国”思想
        三、 曾国藩“知足”观源于道家“福祸相依”的思想
第二章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的修身思想
        一、 “圣慈含容,余益当尽忠报国”的忠君思想
        二、 “为官第一要义是不贪钱”的清廉思想
        三、 “满招损、谦受益”的谦诚思想
        四、 “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的无讼思想
        五、 “先有豁达光明,后有恬静冲融”的进退思想
        六、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的敬畏思想
    第二节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之用人思想
        一、 “重才德更重信仰”的选才标准思想
        二、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的人才吸引思想
        三、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人才激励思想
        四、 打造“有主义”的团队的组织目标思想
    第三节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的范家思想
第三章 《曾国藩家书》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对选拔公务员品德标准的启示
        一、 公务员要有坚定信仰
        二、 公务员要有基本道德
        三、 公务员要有范家意识
    第二节 对公务员自身品德修养的启示
        一、 增强公务员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意识
        二、 公务员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主要方面
    第三节 对公务员子女教育的启示
        一、 公务员进行子女教育要以身作则
        二、 公务员子女教育的主要方面
        三、 公务员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曾国藩教化兴家伦理思想——和谐视域下的曾国藩家庭伦理[J]. 孙翔.  甘肃高师学报. 2010(06)
[2]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及启示[J]. 陈鹏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04)
[3]曾国藩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J]. 刘霞,王俊静.  农家之友. 2010(06)
[4]曾国藩家庭教育及现时代意义[J]. 李影.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10(02)
[5]曾国藩的分权艺术[J]. 周玉柳.  领导科学. 2010(13)
[6]曾国藩的道德追求及其局限[J]. 李育民.  湖湘论坛. 2010(02)
[7]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探析[J]. 孙翔.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0(01)
[8]曾国藩的管理之道[J]. 韩增海.  刊授党校. 2010(01)
[9]曾国藩洋务思想变化探析[J]. 李丹,张海鹏.  兰台世界. 2010(01)
[10]浅议曾国藩的档案意识[J]. 叶上.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9(03)



本文编号:3515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15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