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观察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1-11-29 02:56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是指以黑龙潭庙会为组织形式和纽带,具有相同民间信仰的九个村落(红柳滩、高粱、柳湾、朱寨、河上、花渠、杨庄、八塌湾和陈家坡)所形成的一个松散的村落共同体。本文以此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应用资料分析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考察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乡村伦理生活的变迁与现状,从而探寻真实乡村伦理生活的秩序及其内在机制。同时,论文对于作为乡村社会民间非政府组织典型代表的黑龙潭庙会,在其组织运行中至始至终贯穿着的伦理观念进行考察。通过对此富于地域特色和具有浓厚民间信仰的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观察与阐释,来揭示庙会此类民间组织在乡村伦理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能对当代乡村伦理文化生活建设提供一种具有实质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经验成果。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概述
2.1 黑龙潭、黑龙潭庙会、黑龙潭村落共同体
2.1.1 作为地理名称的黑龙潭
2.1.2 作为民间组织的黑龙潭庙会
2.1.3 作为“社区”的黑龙潭村落共同体
2.2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的基本概况
2.3 黑龙潭的历史传说和对龙的信仰
2.3.1 历史传说
2.3.2 龙的庙宇
2.3.3 历史典故——签纸中的道德资源与解签的伦理
2.3.4 虔诚的信众
第3章 黑龙潭乡村伦理的地域特征
3.1 陕北: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文化传统
3.1.1 陕北的界定与概况
3.1.2 陕北文化的特征
3.1.3 陕北文化的伦理底蕴
3.2 镇川 镇川人
3.2.1 镇川镇概况
3.2.2 镇川人的人文性格分析
第4章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现状
4.1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变迁
4.2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现状
4.2.1 伦理生活的形上基础——求神祭祖的民间信仰和道德敬畏
4.2.2 伦理生活的现实图景——宗教与民俗下的道德整合
总结
困惑
第5章 黑龙潭庙会组织运行中的伦理观念
5.1 黑龙潭庙会组织结构
5.2 黑龙潭庙会组织运行的基本伦理观念
5.2.1 生态伦理观念:改善我们的家园
5.3 慈善伦理观念:靠得住的公益
5.4 文化伦理:百姓的生活与公众的参与
5.5 公共伦理观念: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的博弈
第6章 启示
6.1 庙会的启示
6.2 乡村伦理的重建与农村道德建设
6.3 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 申端锋. 读书. 2008(04)
[2]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土伦理研究及其方法[J]. 王露璐. 哲学研究. 2007(12)
[3]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J]. 申端锋. 中国老区建设. 2007(07)
[4]从治理性危机到伦理性危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硕博论坛”综述[J]. 申端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5]当前温州农村的伦理道德问题与思考[J]. 任映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若干经典理论对乡村经济伦理研究的资源意义[J]. 王露璐. 伦理学研究. 2007(01)
[7]村规民约略论[J]. 王晓慧,翟印理.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8]乡村社会道德重建:一个居于“乡风文明”的现实思考[J]. 林镜芳,袁宜嫔.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6(06)
[9]试论中国西部农村的道德建设[J]. 谌力. 甘肃农业. 2006(12)
[10]城市伦理视野中的市民公德建设[J]. 韩承敏. 学海. 2006(06)
本文编号:3525699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概述
2.1 黑龙潭、黑龙潭庙会、黑龙潭村落共同体
2.1.1 作为地理名称的黑龙潭
2.1.2 作为民间组织的黑龙潭庙会
2.1.3 作为“社区”的黑龙潭村落共同体
2.2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的基本概况
2.3 黑龙潭的历史传说和对龙的信仰
2.3.1 历史传说
2.3.2 龙的庙宇
2.3.3 历史典故——签纸中的道德资源与解签的伦理
2.3.4 虔诚的信众
第3章 黑龙潭乡村伦理的地域特征
3.1 陕北: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文化传统
3.1.1 陕北的界定与概况
3.1.2 陕北文化的特征
3.1.3 陕北文化的伦理底蕴
3.2 镇川 镇川人
3.2.1 镇川镇概况
3.2.2 镇川人的人文性格分析
第4章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现状
4.1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变迁
4.2 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现状
4.2.1 伦理生活的形上基础——求神祭祖的民间信仰和道德敬畏
4.2.2 伦理生活的现实图景——宗教与民俗下的道德整合
总结
困惑
第5章 黑龙潭庙会组织运行中的伦理观念
5.1 黑龙潭庙会组织结构
5.2 黑龙潭庙会组织运行的基本伦理观念
5.2.1 生态伦理观念:改善我们的家园
5.3 慈善伦理观念:靠得住的公益
5.4 文化伦理:百姓的生活与公众的参与
5.5 公共伦理观念: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的博弈
第6章 启示
6.1 庙会的启示
6.2 乡村伦理的重建与农村道德建设
6.3 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 申端锋. 读书. 2008(04)
[2]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土伦理研究及其方法[J]. 王露璐. 哲学研究. 2007(12)
[3]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J]. 申端锋. 中国老区建设. 2007(07)
[4]从治理性危机到伦理性危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硕博论坛”综述[J]. 申端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5]当前温州农村的伦理道德问题与思考[J]. 任映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若干经典理论对乡村经济伦理研究的资源意义[J]. 王露璐. 伦理学研究. 2007(01)
[7]村规民约略论[J]. 王晓慧,翟印理.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8]乡村社会道德重建:一个居于“乡风文明”的现实思考[J]. 林镜芳,袁宜嫔.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6(06)
[9]试论中国西部农村的道德建设[J]. 谌力. 甘肃农业. 2006(12)
[10]城市伦理视野中的市民公德建设[J]. 韩承敏. 学海. 2006(06)
本文编号:3525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2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