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被妒忌者与妒忌者: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1-12 06:12
本研究以害怕被妒忌者和妒忌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实验1探讨情境性害怕被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实验2探讨特质性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实验3探讨情境性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3个实验均采用2(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高,低)×3(实际的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积极词汇启动,消极词汇启动,中性词汇启动)的被试间设计。实验1结果显示: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越高,情境性害怕被妒忌者的亲社会行为越多;情境性害怕被妒忌者在积极词汇启动下的亲社会行为最多,出现道德行为一致性的现象。实验2结果显示: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越高,特质性妒忌者的亲社会行为越多;特质性妒忌者在消极词汇启动下的亲社会行为最多,出现道德行为波动性的现象。实验3结果显示: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越高,情境性妒忌者的亲社会行为越多;情境性妒忌者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启动下的亲社会行为都显著高于中性词汇启动下的亲社会行为,实验结果既出现了道德行为一致性的现象,也出现了道德行为波动性的现象。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亲社会行为
2.2 道德自我调节
2.3 道德行为一致性与道德行为波动性
3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不足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意义
4 研究一:害怕被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4.1 实验 1:情境性害怕被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5 研究二: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5.1 实验 2:特质性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6 总讨论
6.1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妒忌:一种矛盾体验[J]. 刘得格,黄晓治,陈文晶,李文东.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2]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J]. 朱一杰,金盛华,万薇洁,李玲. 心理科学. 2017(02)
[3]道德自我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J]. 聂衍刚,刘莉,曾燕玲,宁志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5)
[4]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科学. 2014(05)
[5]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其年龄效应[J]. 陈亮,刘文,夏雪,张雪.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8)
[6]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李继波,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14(04)
[7]两种道德自我调节机制下的道德行为[J]. 张宏伟,李晔.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7)
[8]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9]合作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探讨[J]. 谢文澜,汪祚军,王霏,张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13(11)
[10]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 李谷,周晖,丁如一. 心理学报. 2013(06)
硕士论文
[1]大学生道德自我调节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D]. 何思延.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角色差异对男性服刑人员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的影响[D]. 靳丹丹.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道德自我调节:补偿性还是一致性?[D]. 吴志洪.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道德自我调节对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卷入效应[D]. 纳雯.宁夏大学 2016
[5]道德净化效应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D]. 王雪蕊.吉林大学 2015
[6]妒忌对妒忌目标和自我行为倾向的影响及其机制[D]. 邓海英.宁波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84255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亲社会行为
2.2 道德自我调节
2.3 道德行为一致性与道德行为波动性
3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不足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意义
4 研究一:害怕被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4.1 实验 1:情境性害怕被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5 研究二: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5.1 实验 2:特质性妒忌者的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6 总讨论
6.1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妒忌:一种矛盾体验[J]. 刘得格,黄晓治,陈文晶,李文东.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1)
[2]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J]. 朱一杰,金盛华,万薇洁,李玲. 心理科学. 2017(02)
[3]道德自我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J]. 聂衍刚,刘莉,曾燕玲,宁志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5)
[4]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科学. 2014(05)
[5]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其年龄效应[J]. 陈亮,刘文,夏雪,张雪.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8)
[6]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李继波,黄希庭. 心理科学. 2014(04)
[7]两种道德自我调节机制下的道德行为[J]. 张宏伟,李晔.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7)
[8]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9]合作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探讨[J]. 谢文澜,汪祚军,王霏,张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13(11)
[10]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J]. 李谷,周晖,丁如一. 心理学报. 2013(06)
硕士论文
[1]大学生道德自我调节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D]. 何思延.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角色差异对男性服刑人员道德自我调节负反馈机制的影响[D]. 靳丹丹.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道德自我调节:补偿性还是一致性?[D]. 吴志洪.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道德自我调节对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卷入效应[D]. 纳雯.宁夏大学 2016
[5]道德净化效应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D]. 王雪蕊.吉林大学 2015
[6]妒忌对妒忌目标和自我行为倾向的影响及其机制[D]. 邓海英.宁波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84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8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