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审视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2-02-10 10:11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习惯借助网络表达自我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习惯性地将道德批判作为其他批判的始点。在道德批判中又普遍地存在着泛道德化的倾向:惯以抽象化的价值预设为评判前提;惯持"道德万能"倾向的评判标准;惯得出负面、否定性的评判结果。这种批判方式给网络道德建设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对此,应强化道德的内化,促进社会个体伦理精神的跃迁;推进主流舆论的"网络入场",营造干净、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观引入网络道德教育中。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19,(12)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本质
    (一)惯以抽象化的价值预设为评判前提。
    (二)惯持“道德万能”倾向的评判标准。
    (三)惯得出负面、否定性的评判结果。
二、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归因
    (一)失德事件的发生是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源头。
    (二)网民的非理性心理是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主观因素。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是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技术支撑。
    (四)大众媒体舆论导向的偏差是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助推力。
三、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后果
    (一)引发网络参与主体的道德焦虑,弱化网络道德建设的内省力。
    (二)降低网络群体的道德认同度,消减网络道德建设的自信力。
    (三)遮蔽网络参与个体道德践行的差异性,削弱网络道德建设的创新力。
四、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的超越路径
    (一)强化道德的内化,促进社会个体伦理精神的跃迁。
    (二)推进主流舆论的“网络入场”,营造干净、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
    (三)将马克思主义批判观引入网络道德教育中,引导网络参与者树立科学、合理的批判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美德伦理的当代境遇与意义[J]. 万俊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3)
[2]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危机的路径抉择[J]. 陈博,胡涵锦.  伦理学研究. 2016(05)
[3]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 詹小美,王仕民.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9)
[4]泛道德化批判论析[J]. 黄明理,吕林.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12)



本文编号:3618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18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