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4 12:51
《新世训》是冯友兰“贞元六书”中的一部,又名“生活方法新论”。这部书是“贞元六书”中唯一一部集中笔墨充分阐释人伦日用之理和生活方法的著作。它讲个人的生活方法,是教人怎样做人的学问,换言之,也就是教人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承担社会责任的学问。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从最低的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最高的天地境界,所对应的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就是冯友兰孜孜以求的理想道德人格,即“圣人人格”。在《新世训》中,冯友兰想通过十条生活准则,让人们从了解这些生活准则开始,进而认同它们,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道德准则,最终达到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的目的。当然,冯友兰也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圣人这一高度,因而他将圣人的生活方法罗列出来,让人们了解圣人的为人处事之方,依据自己的状况,虽不能至圣,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往和靠近圣人人格。作为接着宋明理学往下讲的“圣人观”,冯友兰在继承了宋明理学圣人观的基础上对“圣人”这一道德人格赋予了新意。在宋明理学那里,圣人标识的是一种“人之至者”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宋明理学家们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从周敦颐到朱熹,理学家们都...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形成的依据
一、《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时代背景
二、《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宋明理学
(二) 西方实用主义
三、《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形成的人性论基础
(一) 对人性的界定
(二) 对人性的区分
(三) 性善与性恶
第二章 《新世训》道德人格实践的基本内容
一、尊理性、行忠恕的理性主义人生态度
(一) 以理性为行为先导
(二) 以忠恕为待人之道
二、为无为、道中庸的人生智慧
(一) 无所为而为的生活理念
(二) 道德与利害方面的中庸之道
三、“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的谦虚之道
四、以理化情、不为情所累的处事方法
五、致中和、励勤俭的生活方法
(一) 以中和作为生活的尺度
(二) 以勤俭作为生活的态度
六、存诚敬、应帝王的立身处世方法
(一) 以诚敬作为立身的方法
(二) 应帝王的处世方法
第三章 《新世训》道德人格的塑造
一、道德人格塑造的途径
二、道德人格形成的过程
(一) 了解生活的本然规律形成道德认知和认同
(二) 将生活的本然规律内化为道德信念
(三) 个体道德外化形成道德人格
三、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圣人人格
第四章 对《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反思
一、《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 对人性论的补充——对理性的肯定
(二) 对道德人格塑造方法的创新——在人伦日用中塑造道德人格
二、对《新世训》中“非道德底”生活方法的疑问和假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尊理性而道中庸:浅析《新世训》之于冯友兰哲学[J]. 胡少诚. 江汉论坛. 2009(07)
[2]《新世训》的生活方法论与实用主义[J]. 顾红亮. 哲学研究. 2009(05)
[3]论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J]. 熊吕茂. 学习论坛. 2008(03)
[4]冯友兰《新世训》: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转换[J]. 邓联合. 南京社会科学. 2008(02)
[5]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J]. 陈来. 哲学研究. 2006(02)
[6]“觉解”基础上的理性生活——冯友兰《新世训》“新生活方法”意蕴浅析[J]. 谢荣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7]冯友兰《新世训》新估[J]. 邓联合. 学海. 2002(03)
[8]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 胡艳蓓. 青年探索. 2001(05)
[9]全面评价冯友兰[J]. 方克立. 哲学研究. 1997(12)
[10]道德人格论[J]. 唐凯麟. 求索. 1994(05)
硕士论文
[1]极高明而道中庸[D]. 廖颖丽.南昌大学 2007
[2]论道德人格[D]. 彭放珍.中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24591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形成的依据
一、《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时代背景
二、《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宋明理学
(二) 西方实用主义
三、《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形成的人性论基础
(一) 对人性的界定
(二) 对人性的区分
(三) 性善与性恶
第二章 《新世训》道德人格实践的基本内容
一、尊理性、行忠恕的理性主义人生态度
(一) 以理性为行为先导
(二) 以忠恕为待人之道
二、为无为、道中庸的人生智慧
(一) 无所为而为的生活理念
(二) 道德与利害方面的中庸之道
三、“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的谦虚之道
四、以理化情、不为情所累的处事方法
五、致中和、励勤俭的生活方法
(一) 以中和作为生活的尺度
(二) 以勤俭作为生活的态度
六、存诚敬、应帝王的立身处世方法
(一) 以诚敬作为立身的方法
(二) 应帝王的处世方法
第三章 《新世训》道德人格的塑造
一、道德人格塑造的途径
二、道德人格形成的过程
(一) 了解生活的本然规律形成道德认知和认同
(二) 将生活的本然规律内化为道德信念
(三) 个体道德外化形成道德人格
三、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圣人人格
第四章 对《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反思
一、《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 对人性论的补充——对理性的肯定
(二) 对道德人格塑造方法的创新——在人伦日用中塑造道德人格
二、对《新世训》中“非道德底”生活方法的疑问和假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尊理性而道中庸:浅析《新世训》之于冯友兰哲学[J]. 胡少诚. 江汉论坛. 2009(07)
[2]《新世训》的生活方法论与实用主义[J]. 顾红亮. 哲学研究. 2009(05)
[3]论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J]. 熊吕茂. 学习论坛. 2008(03)
[4]冯友兰《新世训》: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转换[J]. 邓联合. 南京社会科学. 2008(02)
[5]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J]. 陈来. 哲学研究. 2006(02)
[6]“觉解”基础上的理性生活——冯友兰《新世训》“新生活方法”意蕴浅析[J]. 谢荣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7]冯友兰《新世训》新估[J]. 邓联合. 学海. 2002(03)
[8]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 胡艳蓓. 青年探索. 2001(05)
[9]全面评价冯友兰[J]. 方克立. 哲学研究. 1997(12)
[10]道德人格论[J]. 唐凯麟. 求索. 1994(05)
硕士论文
[1]极高明而道中庸[D]. 廖颖丽.南昌大学 2007
[2]论道德人格[D]. 彭放珍.中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24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2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