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契嵩《孝论》探微

发布时间:2022-02-16 20:53
  本文从契嵩之孝为“大孝”入手,通过阐释《孝论》中孝的义理和孝的践行,以说明他的孝道观的基本内容,然后对他论“孝”的基础和诠释路径进行探讨。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契嵩论“孝”之内涵。首先,契嵩强调,佛教本有“孝”,并给予孝以人生之本的地位。其次,他阐扬了《梵网经》中的“孝名为戒”思想,提出“孝为戒之端”的首孝观和“戒有孝之蕴”的广孝观,一个强调“孝”的基础性,一个强调“戒”的广泛性。他认为,行孝即是持戒,持戒即是行孝,戒孝合一。第二章为契嵩论“孝”之践行。契嵩提出,“孝之行”要依据“孝之理”,并要以“诚”贯穿始终。人们践行孝道的方式不同,只有以道达之,使父母通达事理,才是“大孝”。但他并不否定世间孝,他的“孝”是世间孝与出世间孝的统一。他认为,践行孝道必会得到福报,提出“欲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第三章为契嵩论“孝”的基础和诠释路径。他主张,“戒”和“孝”深刻关联,归结于“善”,“善”源于“真心”和“性”。他在继承前人对于儒佛两家之“孝”比照融通的基础上,明确主张儒释会通,走“援儒入佛”和“以佛摄儒”的诠释路径。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契嵩论“孝”之内涵
    第一节 “孝”为人生之本
        一、佛教本有“孝”
        二、孝本思想
    第二节 “孝为戒之端”的首孝观
        一、“孝名为戒”
        二、“孝为戒之端”的首孝观
    第三节 “戒有孝之蕴”的广孝观
        一、“五戒有孝之蕴”
        二、“戒有孝之蕴”的广孝观
第二章 契嵩论“孝”之践行
    第一节 “孝之行”与“孝之理”
        一、孝之行与孝之理的关系
        二、行孝以“诚”
    第二节 世间孝与出世间孝
        一、养亲、显亲
        二、“以道达之”之“大孝”
        三、三年心丧
    第三节 欲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
        一、欲福不若笃孝
        二、笃孝不若修戒
第三章 契嵩“大孝”之建构
    第一节 “孝”的基础探寻
    第二节 “孝”的诠释路径
        一、儒释之间的调和与会通
        二、契嵩的“援儒入佛”和“以佛摄儒”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契嵩《孝论》的伦理意蕴、时代意义与历史价值——基于佛教世俗化视角的探讨[J]. 陈雷.  广西社会科学. 2018(11)
[2]出世与入世:北宋契嵩“佛儒会通”的孝道思想[J]. 韩绿,左金众.  绥化学院学报. 2017(12)
[3]“儒佛一致”——契嵩禅师对儒佛思想的调和与会通[J]. 吴小丽.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4]论佛教与儒家的会通于善[J]. 代训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5]儒、佛孝亲观理论依据之比较[J]. 刘昱均.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05)
[6]佛教对儒家和道教在孝道观上批判的回应[J]. 广兴.  佛学研究. 2014(00)
[7]论佛日契嵩的孝道观——以《辅教篇·孝论》为中心[J]. 郑佳佳.  中国佛学. 2014(01)
[8]“孝名为戒”:中国佛教徒对孝道观的发展[J]. 广兴.  佛学研究. 2013(00)
[9]对佛教孝道观研究的反思——以释契嵩为例[J]. 喻静.  社会科学论坛. 2013(02)
[10]北宋僧人契嵩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吸收与融会[J]. 高建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11)

博士论文
[1]契嵩思想与文学研究[D]. 杨锋兵.陕西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佛教孝亲思想研究[D]. 高佩佩.贵州大学 2016
[2]契嵩《孝论》思想研究[D]. 吴彪.云南师范大学 2015
[3]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D]. 黄巍.中国政法大学 2015
[4]契嵩“儒释会通”思想初探[D]. 祁恪昌.河南大学 2012
[5]契嵩“孝亲观”思想探析[D]. 李梦.南京大学 2011
[6]契嵩孝亲观探究[D]. 李吉.江西师范大学 2010
[7]契嵩思想与宋代佛教的儒化[D]. 陈钟楠.东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28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28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