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诚信建设的伦理思考

发布时间:2022-05-12 17:4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修业、立人、立政之本,受到褒扬和传颂。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儒家诚信伦理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由于其植根于以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同时受到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与儒家德治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某些带有时代烙印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诚信不再仅仅是指个人内在的道德境界,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和社会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义务,已成为维系经济和社会正常有效运转、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诚信缺失现象相当普遍,已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何从根本上治理并防范失信在当前已显得十分紧迫。本文在对失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揭示出人性问题是诚信失范的根源所在,为失信的综合性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诚信的概念。第二部分: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立足于历史来透视诚信,从而引申出诚信的科学内涵。第三部分:剖析诚信缺失的原因所在。传统文化中“伪善”传统的负面影响,失信成本偏低,信用机制的不成熟、不健全,道德教育的简单化、功能化,社会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第二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诚信概念的界定
    3.1 "诚"作为天人之道是人道德品质的内在根据
    3.2 "信"是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普遍要求
    3.3 诚信的基本涵义
第四章 诚信观的发展历程
    4.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诚信观
        4.1.1 诚信观念的起源
        4.1.2 诚信道德的繁荣发展
    4.2 西方伦理思想中的诚信观
        4.2.1 西方诚信思想的核心是契约观念
        4.2.2 西方诚信建构在制度基础之上
        4.2.3 西方的诚信思想反映经济关系
    4.3 现代社会的诚信内涵
        4.3.1 现代诚信是重视经济利益的普遍信任
        4.3.2 现代诚信以契约为基本特征
        4.3.3 现代诚信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3.4 现代诚信是一种制度
第五章 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5.1 诚信缺失的历史原因
    5.2 诚信缺失的制度原因
    5.3 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第六章 诚信的人性论哲学基础
    6.1 人性的含义
    6.2 中国伦理学关于人性思想的阐述
        6.2.1 性善论
        6.2.2 性恶论
        6.2.3 性无善恶论
        6.2.4 性亦善亦恶论
    6.3 诚信问题的人性根据——人性亦善亦恶
第七章 诚信建设的哲学反思
    7.1 人性善决定应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7.1.1 强化诚信道德教育
        7.1.2 加强诚信自我修养
    7.2 人性恶决定必须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7.2.1 健全诚信法律法规体系,实行依法治"信"
        7.2.2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直指人心的人性善恶论——康德人性善恶论的层次分析[J]. 舒远招.  哲学研究. 2008(04)
[2]论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J]. 冯兵.  哲学研究. 2008(01)
[3]弗洛姆的性善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J]. 王元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孔子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魏佐国.  南方文物. 2007(02)
[5]中国善恶观的演变与前瞻[J]. 孔繁岭,魏梦太.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6]论诚信与制度[J]. 廖小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7]中西信用思想的发展演变[J]. 葛晨虹,赵爱玲.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8)
[8]关于诚信建设的哲学思考[J]. 张斌.  教育与职业. 2005(32)
[9]中西诚信伦理比较及其启示[J]. 吴建华.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5(02)
[10]中国传统诚信观与西方信用理念比论[J]. 刘海鸥.  伦理学研究. 2004(03)



本文编号:3652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52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f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